今天看到一篇网文,配了几张69年前的海报,讲孩子教育的,很有道理。特意用计算器算了算,69年前是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那会,既有新思想,又保持着老传统,国家欣欣向荣、百废待兴,那时的海报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一股朝气和热情,没有焦虑,没有压抑,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重点还是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对孩子的教育的有益之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核心。从这一点出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孩子们树立崇高的信仰和正确的三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学问是践行,也就是知行合一。光知不行就不叫有学问。
海报中讲了几个点:
勇敢与惧怕:破皮出血不嚷疼,从小要有勇气;不要让他怕高或怕走窄板;不要让他怕黑暗。勇敢,即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也指有勇气承担责任,充满魄力,果敢行动。勇气不足的人会被难关挡在成功之门外面,更严重的是在成长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压力,勇气不足则容易退缩,甚至会生出轻生的念头。可想勇气多么重要,它使生命充满光彩,勇敢地面对一切。
情的发育-父母之爱:子女不可溺爱,也不可不爱;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孩子犯了错,以还小为理由,不分是非的护着;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含在嘴里怕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孩子不懂得体谅他人,不会爱人,自私、无情、任性。慈母多败儿,爱太过是万万不行的,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将来步入社会压力更大。不爱也不对,从小失去爱的孩子,会养成暴躁的性格。只有适度的爱,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就好像花草,得了适度的阳光雨水,才能长得欣欣向荣。
同情和爱护:鼓励小朋友喜爱动物,发挥同情心,才会滋养正常的情绪。爱心的威力是巨大的,如果人人有爱心,生活将充满温暖。在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生命的同时,他也能得到博大的爱,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才是温暖幸福的。
好奇心并非破坏:孩子只是想看东西撕破后,是个什么样。此时家长不该一昧斥责、责罚,而是适当引导,给他一种替代物去满足好奇心。从心理学的概念来说,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认为他能取得成功便是因为具有狂热的好奇心。但好奇心需要保护,是否能保持到成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
这几点说得非常好!教育是个大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