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菲奥说:“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1.
避免过得一团糊浆的办法应该就是:Compartmentalise your life ,这是英语中的一种表达,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将生活区格化。每个人的生活就是一条火车,有十多节的车厢,有的车厢是工作,有的车厢是兴趣,有的车厢是爱情……当其中的一节车厢着了火,最好就地解决,别影响其它车厢的工作。没有必要让一节车厢的火烧遍整列火车。
对于一个大学生,所谓的区格化应该是,在图书馆就专心学习,在看这一科目,就不要想着另一科目;在床上就安心睡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要惦记着课程。
而对于已经工作的人,就是上班时间专心工作,不去想家里的事情;回家躺在沙发上不去想工作的麻烦;做你喜欢做的事,不去惦记杂乱的事情。也就是:人在,心在。
那些做不好本职工作的人,做其他的事情也一样做不好;而那些工作完成得出色的人,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好像他们永远元气满满。原因就在于,那些全能的人可以在当前的任务中保持专注。
2.
听说过一个人,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公务员,但他对翻译工作很感兴趣,于是白天工作,晚上固定两个小时翻译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不谈他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每天两个小时翻译的时间,他就已经足够快乐。
所有人都喜欢逆袭故事,听多了好像什么事情真的就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不是对所坚持的事情尤其热爱,怎么能熬过那些漫长而无聊的时间。对于喜欢的事情,去做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快乐,你会觉得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很放松,这个过程,也许就像闷热烦躁的夏天刚回到家里冲了个澡,把做正经事的疲劳感都抛在脑后。
放下工作上的琐事,专心投入到你爱的东西里,应该就是兔子掉进了胡萝卜堆里,小朋友掉进了糖果屋的感觉吧,这本身就是在给自己充电。我尤其喜欢夜晚,熬夜可能有诸多坏处,但夜晚是一天里最清爽自由的时间,晚风清凉,时间过得都沉稳安逸。这段时间做点想做的事情,比去度假都舒心。
胡适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曾经告诫大学生们:勿以七十二志愿中所填的一愿就定了终身,还没有定,就是大学二三年也还没定……要在大学的时候,东摸摸西摸摸,不要有短见。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他,家里的爸爸妈妈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不要管他们,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将来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
大学生如果好好利用课余时间,也许是最自由的一类人。每天晚上固定几个小时看点没用的书,做点没用的事,会减轻学习上的压力,也能丰富自己。反正在课堂上学的那些无非就是应付应付考试,真的走到社会上,指不定靠什么手艺去谋生,所以多点涉猎知识就多给自己找了更多的出路。
3.
我总感觉自己在人多的地方呆久了会乏累,太多的社交会让我无所适从。当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的时候,像一颗电池找到了电源,慢慢把自己充满。就算一个人在房间里呆着什么都不做,也会觉得很舒服。
可能有些人恰好相反,他们需要靠外界的肯定才能找到自己,他们的电源不在房间里,在别处。那就走出去,不用非要逼迫自己去安静做事,在外面一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和人打交道的能力。生活会不会一团糊浆,不在于你在椅子上坐了多久,而在于可控的时间内,是不是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不是已经做得淋漓尽致。
我一直觉得,所谓美育,应该就是不用依靠外界评价就能获得快乐的能力。简书上有不少刚上大学的小朋友问我,学姐,要不要参加学生会,要不要参加什么社团,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做兼职......其实路都是自己选择的,我没参加过学生会、社团,但我没觉得有什么缺憾,因为那不是我喜欢的,如果我看见别人都去参加也跟着去报名,那这些项目不一定是在给我充电,而是在耗费我的精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要用有限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看别人学了什么怕自己被落下。如果总是随波逐流,可能会在莫名的心安中,不知不觉浪费了大把青春,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曾经的梦想还在来时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