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
李老师这节课是我们一轮复习的第二个单元《方程与不等式》的第2个学时探究迁移。
从课堂实施来看,这节课重点突出、讲授得当,时间分配合理,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有收获。
其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李老师在解读完学习目标之后,针对学生今天早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一个分式方程的训练,让全体同学在不同层次上对分式方程的解法、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以及如何检验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依托学生,依托学程,合理安排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李老师懂得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完成学程13-18页中6个方程与不等式的实际问题的纠错、反思与展示,三个环节互为补充,极大地推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之后,李老师又安排高效学习科研小组的同学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讲方程式怎么来的、解答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及自己的创新思路。这个环节时这节课最值得夸耀的地方――老师能讲并不稀奇,学生能把一个数学题讲成这个样子非常了不起。这样讲还有一个好处:讲的人更自信,听的人更亲切,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重视课堂检测。学程落实之后,李老师留出大约三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今天的课堂检测。检测,既是学习目标的落实,又是学习效果的反馈。
接下来我谈谈我自己对两节连堂的感受与思考:
(1)结合大单元整体学习,两节连堂优势明显,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种授课方式的。原因是它减少了一节课起承转合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充裕的时间得以展开,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回顾以前45分钟的数学课堂,我感觉时间紧、任务重,自己总是被时间追着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很容易导致学习流于表面。课堂检测的时间也很难保证。
(2)两节连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流程的一一
第一步:师生共同梳理考点,落实考点、重点和难点。这个环节很你能体现一个教师的课程能力。时间大约15分钟。
第二步:让学生结合晚自习自主探究的任务以及教师批改时的批注展开合作探究,互相找问题,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还可以怎么做。适当安排展示与点评。一般来说,是主动展示,最好由c层同学展示,由B层同学讲评、A层同学补充。时间大约40分钟。
第三步:用典题本完成课堂检测,当堂收、及时批改,对检测中复习的突出问题及时纠错或实施个别指导。时间大约20分钟。
第四步:利用精讲本中的核心习题,对本节内容再作拓展,尤其是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提高的机会,更要让A层同学懂得合作共赢的道理。课后对突出问题、学生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再作个别指导。时间大约20分钟。
留5分钟时间收集信息,安排课后的学习任务,以及下一节课的安排。
我的发言就是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谢谢聆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