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两个美国人所写的。哈佛大学的两个教授对人们司空见惯的“缺时间”和“缺钱”的所谓“稀缺”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两位作者是搞心理学的,所以他们把这种外在的稀缺跟人的“心态”挂钩无可厚非。我们也知道,人是社会动物,人格由环境塑造,抛开王阳明的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稀缺的心态大多被我们未曾拥有的外在资源紧紧操纵着。
人的一生高寿的大多也不超过百岁,所以缺时间是肯定的。富人也缺时间,但他们要是感到累了,可以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去度假,所以富人群体并不是书中表达的重点。
书中揭示真相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既“缺钱”又“缺时间”。
当人陷入贫穷之时,心里想着都是如何赚钱—— 一刻也来不及思考。因为手里没有余钱,人们每一分钟都不能停下来,时间在这里不是用来如何创造价值,而是为了生计被迫奔波劳碌。
书中也提到,稀缺并不总是坏事儿,它能使人更加专注。其实在我看来,能够专注下来的,手里的余粮肯定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稀缺”——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
一旦人对外在的资源感到迫切“稀缺”了,很容易就会去“借”。
比如穷人缺钱,他会去借钱。穷人借钱和富人借钱那可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据资源越多,风险越低原理,穷人毫无抵押物,早已排除在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之内了。
穷人别无它法,紧急之间只能接受民间高利贷——那最终利息高得能吓死人,他们也不怕,反正都是违法的,催收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银行贷款的原则永远都是紧盯着你的现金流。所以越有钱的人,大部分银行会追着你塞银子,就像批发一样,富人借的越多,利率就越低。
比如穷人缺时间,他们就会拼命地拿时间去还钱,求得就是未来能过得好点,时间宽裕些—— 很可惜的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当一个人不按时吃饭、不按时休息,拼尽全力去工作的时候,身体是吃不消的、是被提前透支的—— 你或许赚到了一大笔钱,却最终不得不把它扔到医院这个无底洞里,手术、吃药、打针,可不可恨?
人处于“稀缺”的状态总是弊大于利,所以我们需要活出“余闲”—— 在金钱方面量入为出、在时间方面劳逸结合。
“稀缺”心态为何会出现?我们可以停下来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也可以身边的人为目标,去探索导致“稀缺”的外在因素。
当你认真感受生活后会发现、会惊讶,很多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
比如你以为自己会消费,会花钱,却不曾想不知不觉刷爆了信用卡;比如你以为自己会理财,会投资,到头来却发现个个雷暴都入坑……
这时候人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其实并非都是你的错,因为你上大学后到现在,真正自主支配生活费的时间也不过短短数年而已 —— 驾驭金钱的能力,其实我们都还没小学毕业。
比如你才做了几个月的工作,就已经抱怨工资还没涨;读了这么多年书赚钱还是这么少……
当现实跟你的预期落差巨大,心态便容易失衡。但也并非全是你的过错,因为你的背后,亲人对你的期望更高、更大—— 以至于让你忘了,在赚钱这件事儿上,我们才刚进幼稚园。
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孩子上学的时候,你就只管好好学习,关于家里的经济状况,你既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参与,赚钱是大人的事,“反正我们会把最好的给你”。
等到孩子一毕业,对你的期望马上从好好学习切换成好好赚钱,当初跟邻居家小孩比成绩,现在就比工资。
寒窗苦读十几年,明明学的全是语数外文理史,一旦毕业,家长立刻变脸,觉得你十几年都在学怎么赚钱。
说起来,这跟家长对孩子的两性教育一样,上学的时候不准早恋,毕业了马上开始催婚逼婚。
在他们眼里,人生不是一条顺滑的曲线,而是一个个陡升的台阶。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在期盼你走向人生巅峰的同时,却从来不会教你怎么抬脚……
走出“稀缺”的怪圈,最直接的需要我们从外物入手,储闲钱,留闲时,手有余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但要根治“稀缺”,还需从重视对自身的教育入手,看到了世界,心中才不会狭隘,知道因果,思想才会行动,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