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夏民间信仰信仰·观点·自由表达
闲话“中国人的精神” ·民俗篇

闲话“中国人的精神” ·民俗篇

作者: 上官未央 | 来源:发表于2016-04-27 13:46 被阅读119次

    (本文根据本人课堂即兴发挥整理,仅代表一时一家之言,略供参考)

    看了辜鸿铭林语堂所描述的“中国人的精神”,虽有暗合之处,窃以为还是不免带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精英的视角,故而欲从民俗学角度也来谈一谈中国人(主要是普罗大众)的民俗精神。

    一、历史维度

    首先从历史来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精神,这一点从文风上可略见一斑。三代以前到春秋,以《诗经》为代表的文风有“群”的特点,劳动人民集体劳作、集体创作,这个“群”性可为当时时代精神之一窥。(由此又想到广西师大的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这个“群”字形象地说明广西人民的行事风格倾向。再想想,各个大学的校训摆出来其实哪一句不是中国人所崇尚的精神呢?)

    春秋末战国初孔子时期倾向于“隐”的精神。有才能有识略的隐士默默耕耘于垦亩之间,偶一开口却惊得孔子门徒哑口无言;战国崇“实”,各路诸侯君王只认能够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臣子。接下来从文风来看时代精神:

    秦汉壮丽(汉赋)、

    魏晋洒脱(玄言诗)、

    隋唐开放包容(李白是诗人也会剑术,孤身一人骑驴到处游历,当时不少人都能文尚武)、

    两宋文秀含蓄(宋词)、

    元明清有了杂剧、小说,它的时代精神开始关注俗民百姓个性的张扬……

    这是历史维度,每一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精神,它与历史上现实中人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二、共时维度

    共时维度包括民族和地域,维族好客、藏族宽广、东北人豪爽、苏杭人细腻……这是不同民族、地域人的精神展现,各民族各地区都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一份子,这个视角不可缺失。

    三、他者维度

    葛兰言在《中国人的信仰》一书中以“夸富宴”模式来暗示上古时期中国农民的社日庆祝活动,他却不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勤俭好客”而不是“夸耀财富”作为传统美德的。他又提到在节日气氛中人们放下了平日里对邻居的仇恨和疑忌,这是想当然地代入了西方的游牧民族的好斗性格。实际上,中国是典型的宗法社会,邻居一般都是同姓的亲戚,怎么会有仇邻心态呢?

    这是从他者的描述、从对比的角度认识到中国人精神的特点,划分出中国人精神的范围。

    四、接受维度

    电影《功夫熊猫》里加入了很多典型的中国民俗元素,比如包子、筷子、面条、功夫等。但是它内在的精神仍然是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另外,熊猫阿宝学功夫的方式,不是中国思维式的“自觉”、“自悟”或者 “由于道德良知驱使”这种内化形式,而是师父用美食来利诱、激发熊猫。典型的利诱,这是美国特色的。美国精神包括个人英雄主义和唯利益至上的一面,而这样的场景虽然不符合中国传统精神,但也被中国观众接受了。从接受的维度来说,这又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包容性。

    (顺便说,相比美国精神,西欧精神传承自古希腊罗马的一套理念——集体大于个人,国家高于家庭,个人心甘情愿为公共利益奉献甚至牺牲。这与中国人的精神又不一样。在传统中国人眼中,国是大的家,个人管好自家,不给国家添乱,各安其事。修齐治平,由家及国,这也是中国人的精神。)

    五、信仰维度

    从信仰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精神很有意思,入世的儒家、出世的道家、厌世的佛家、各种鬼神皆被接受,但并不是都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被接纳,而是在这些信仰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适合于人民生活习惯的改造。这体现了中国人包容的一面,也体现人们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一面。

    再有比如八仙,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全都作为信仰的对象,这也能体现中国人精神中包容多元和自我肯定的特点。

    六、现实维度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周叔(瑶寨村民)刚才还坐在桌边喝着小酒,再一转身他已经溜达到田间去看田水了——那是一种非常悠闲安逸、怡然自得的漫游的状态。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就在此体现了。但是这种安逸有其前提和根据,基于一套祖辈传下来的关于自然规律的把握。

    《齐民要术·一耕田第一》: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卽土刚。以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也就是说,农人已经掌握了一套有关天时、地利运行的法则,这套规律甚至精确到“二十日后,和气去”。在传统农耕生活中,着急上火是没用的,揠苗助长已经是千古笑谈。禾苗按节气规律慢慢成熟,农人得等、得耐。

    清明、谷雨、夏至、小满、芒种……漫长的等待之后才是收获。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儿,这也养成了中国人(绝大比例都是农民)不急不慌、安逸悠然的精神,这背后是有一套自成系统的规律掌握来支撑的。

    七、文献维度

    在民间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偏方,方子中有很多现代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药引,这些是未经“科学检验”,而是以传统的五行五气来归类。管用与否先不去管他,这些土方子是如何被人们想到的呢?这当然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丰富充盛的好奇心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许多次实践淘汰,看起来有效的方子才会逐渐流传下来。

    《天工开物》中提到一种淬刀的方法:用动物油脂和尿液混合来淬刀会让刀倍加锋利坚韧。

    这一配方起初是如何被想到的呢?自然还是要归功于人们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

    还有布匹染色技术、造纸技术、香料的提取……这些有益于后人的发明无一不是来自主动实践能力超绝的广大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所共创共享,不像西方,重大发明总为某一科学家独创。

    八、艺术维度

    传统的竹笛、二胡、洞萧、古筝、古琴等等音乐中也贯穿着中国人的精神;中国著名的瓷器、丝绸纹样中也贯穿着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独有的书法、水墨画中也可以感悟到中国人精神的内涵——比如“留白”,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容”的最佳阐释。

    九、总结

    以上从这么多维度讨论了中国人的精神。“精神”这个概念本来就是无形无相,不容易捉摸的,我们只能尝试从各种具体的人物、事件中去捕捉它的一丝半缕而无法一窥全貌。

    虽然看起来散漫无际,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有一条主流脉络的,不论有多久远历史、多少民族,无可置疑,华夏文明最初是以农耕起家,而农耕文明精神比较重要的特点,根据我日常的观察,将其总结为三个字:勤、容、行。(未必全面,仅供参考讨论)

    勤——作为农耕文明传承的继承者,长久以来的情况是劳作多而收成少,看天吃饭。打理禾谷的需要使中国人民一年四季都忙忙碌碌,由此形成了勤劳朴实的特点。

    勤俭持家的中国式精神,与西方式的“享受”、“消费”理念截然不同。

    容——容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容忍、容耐;其次是包容、容纳。

    “容忍”来源于农耕作物生长周期规律,“包容”来源于农耕生活中直接与自然发生联系,必然会形成的多元的自然崇拜。

    人们注意到自然界中百溪汇江、海纳百川、百花斗艳、百鸟争鸣。既然万物时序能够各行其是,互不干扰,生活在此间的中国人的精神自然也就倾向于包容、能够容纳多元。

    行——行也有两重含义:其一是行动、实践。

    这是宜于农耕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发展的必然,后者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孔子曰“敏于行,讷于言”,总结中国人的精神很到位,传统中国人多是务实重行而沉默寡言的,除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昙花一现,西方的雄辩和演讲术在中国并不常见。

    行的第二含义是主动、创新。

    从“羿射九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这些神话都是在赞扬人的力量和主动性。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神多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拜倒在哪个神的脚下。直到今天,有赖于劳动人民的创新,才有许多不拘一格的民俗器物甚至职业的出现和发展。吹糖人、捏面塑、扎风筝、做年画……这其中哪一样不包含着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所以窃认为,“勤”、“容”、“行”这三字大约可概括中国人精神的特点。

    也许在具体的人物身上表现程度不一,但是只要是中国人,他必受这些内化的精神信念的影响。哪怕由于种种原因他采取的是与之相反的行动,在心里,也许仍然会认同这些精神是好的,是应该被遵守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上官未央: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周叔(瑶寨村民)刚才还坐在桌边喝着小酒,再一转身他已经溜达到田间去看田水了——那是一种非常悠闲安逸、怡然自得的漫游的状态。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就在此体现了。但是这种安逸有其前提和根据,基于一套祖辈传下来的关于自然规律的把握。
        《齐民要术·一 耕田第一》: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卽土刚。以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也就是说,农人已经掌握了一套有关天时、地利运行的法则,这套规律甚至精确到“二十日后,和气去”。在传统农耕生活中,着急上火是没用的,揠苗助长已经是千古笑谈。禾苗按节气规律慢慢成熟,农人得等、得耐。

      本文标题:闲话“中国人的精神” ·民俗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ec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