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几时,身边的人开始过圣诞节和平安夜,第一次接触这个节日,我当时读高一,距今已经有十余年了。那些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是下午放血厚晚自习前的一段时间,我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忽然一个同学送我一个用简易包装纸包裹的苹果,并对我说:“平安夜快乐!”自此我开启了所谓的圣诞节平安夜之旅,平安夜圣诞节一年年过,不仅年轻人过,商家也在过,圣诞节平安夜是一个很好的消费节点。又不知几时,人们开始抵制圣诞节和平安夜,中国人过中国人的节日,不过洋节日。抵制洋节日是这些年中国国力上升,文化上更加自信的表现。同时一个声音也在响起:过圣诞节(包括平安夜),是文化侵略吗?
能发出这样声音的人,也是有识之士,清醒之人。这些人看到我们的年轻人好好的传统节日不过,天天去过洋节日,心中忧虑也是人之常情。从表面上看,这确实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侵蚀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当我深入其中观察的时候,发现事实并不表面上的那回事,这其中夹杂着深深的中国土味。
过圣诞节平安夜是不是文化侵略,我们得先去了解一下这两个节日到底是什么样的节日,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问题。
先从平安夜说起,平安夜是圣诞节前一天,圣诞节即是上帝耶稣诞生的日子。“圣”是指耶稣本人,基督教徒对其的尊称,这点同中国古代的用法是一致的。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这里的“圣”就是对皇帝的尊称。“诞”指的是诞生、出生。上帝诞生对于基督徒来说值得纪念值得庆祝,而出生的前一天自然也是平安祥和的。而上帝是整个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精神宗教领袖,过圣诞节和平安夜是出于基督徒对宗教的虔诚,对上帝的崇拜,这是圣诞节和平安夜的本质所在。
反观我们过的圣诞节,除了商家贴的圣诞老人和地上摆的圣诞树和圣诞节有关,其实质内容和圣诞节毫无关系。在我国,过节的主体是年轻人和商家,也不乏一些真正的宗教人士,但这些以宗教为核心的过节行为,在总体上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年轻人过圣诞节,要的是狂欢的气氛,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所缺少的东西。中国传统节日,举家团圆的居多,像春节、中秋、重阳节等,聚众狂欢的少,甚至近乎于无。圣诞节正好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并且在这个节日里,中国当下的年轻人并不追求宗教性,也不喜欢宗教氛围,他们只要狂欢,释放自我!商家过圣诞节,更多的是追求商业利益,把圣诞节变成购物节,制造声势,提升利润。照这样看,过圣诞节和平安夜并没有和宗教沾边,也不是真正的圣诞节。
再看看过节的内容,许多年轻人相聚饭店餐厅,借圣诞之名,享受着这独有的狂欢时光,他们吃中餐、喝白酒,说着中国话,用着中餐的仪式,似乎也是在一年的最后几天犒劳一下一直努力的自己。
过这两个节日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送祝福。这个祝福不光是嘴上说说,还要有实体支撑。比如,送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苹果寓意“平安”,橘子寓意“吉祥如意”,香蕉寓意“想和你交朋友”。这是典型的带有浓重中国文化风味的祝福,而且这种祝福的形式延续千年不间断。比如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老家年夜饭都有鸡和鱼,寓意“吉(鸡)庆有余(鱼)”,单从这点上看,过的这个所谓的圣诞节平安夜不仅不是文化侵略,还被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改造,赋予了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写到这里,可以说中国过的这个所谓的圣诞节平安夜不是文化侵略,相反,中国广大的年轻人还根据自身需求截取圣诞节的狂欢形式,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圣诞节平安夜加以改造,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味狂欢节,虽然名字仍旧叫圣诞节平安夜。
即便如此,我依然不提倡过圣诞节和平安夜。12月26日,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的伟大日子,读一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或是《论持久战》,温习一下主席著作,平心静气的纪念一下伟人的诞辰,不是更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