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解析高手成长之路的书籍。全书一共五章。开篇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高手不只努力得来的,而是借助规律。然后从选择上说明,高手是高价值去做正确的事儿。第3和第4章,讲了具体的做法,分别是怎么努力和思考,第5章讲了心法。作为一个自由散漫的书评人,我仅对自己感兴趣的点做一些絮叨,不喜请喷。

专业和业余,有什么区别?
拿常见的跑步来说,比较容易区分的是装备,比如专业跑鞋,运动袜,速干衣,止汗带,压缩裤等。还有跑步的姿势,专业的(受过训练的)呼吸和抬腿都节奏感强,摆臂和身姿平稳、紧致。而猛冲急停、喘息粗重、咬牙切齿、步履沉重的多见是新手。最重要的是,有没有热身和拉伸,而且做得到位否。
再说办公工具使用,PPT上大多人都会根据配色和版式选择模版,有高手潜质的人会再分析别人这么设计的好处和原因,然后迁移到其他制作中,其实更重要的是带着上面思考的迭代次数。我观察工作性质相似的同事,有人习惯用PPT,有人习惯用思维导图,有人习惯用电子表,有人习惯用文档,还有人习惯用纸质笔记本,最终都形成了自己在这种工具上的一些优势。相对来说,用PPT的作品视觉表现力上更强一些,也是这方面时间和心思花得比较多的结果。
综上,我看来,专业和业务的区别。专业的工具(其实工具就是规律的总结),专业的方法和套路,再加上足够数量的练习和调整,最终形成一套既科学又适合自己的套路。
培训进化的三个阶段:授课、教研、专家
最初的授课,就是公众沟通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逻辑和呈现力最重要。
然后的教研,分析客户和用户需求选择内容,再根据主题选择适合的传递方法。这其实是中研发能力,需要实验的积累和验证。
最后,实战专家阶段。领域一线实战高手或者专业研究者,加上一些授课训练,和教研设计,就脱颖而出了。这个阶段,教育培训、出版、传媒、影视的边界会开始模糊,未来“人机合一”的新老师——用大数据理解知识盲点,用联机专家完成教研,他们是掌握了最新呈现方式的各领域专家。
如果说第一阶段重在表演,是形式胜出,第二阶段重研发,是内容胜出,第三阶段就是形式+内容的胜出了。
跃迁的三个阶段:认知、能力和能级
某一天,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场景,丘比特的箭一样射中了你,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自己明白要干什么了。然后你开始在这件事情上努力,读书、写作、分享,在这件事情上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最后,你得到“仙人指路”,成了周边人眼中这个领域的强者。这就是三个阶段的描述。
可能我写得比较糙,这是因为我只有到第2阶段,还没有形成哪方面的能级跃迁吧。现在抓着想学会“如何高效学习”的想法,提升认知,训练能力,期待有所跃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