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暑假前买的,看了开篇就扔在床头书堆中。“看不下去”大概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心浮躁,微信关注了数百个公众号,每天都有大量碎片化的阅读,再捧一本长篇的小说来看,觉得费时费力;二是《岛上书店》章节标题均为短篇小说题目,只看开篇觉得没有关联,感觉晦涩。
之所以在参加读书活动之后把此书列为选读的第一本,实在是它已长期位居畅销书排名。写到这里,想起个著名的关于“流行”的典故。
俄国文学批评家赫尔岑年轻时在一次宴会上被那些轻佻的音乐轰响吵得厌烦了,便用手捂住耳朵。主人见状忙解释说:演奏的是流行音乐。赫尔岑反问:流行音乐就一定美好吗?主人听了非常吃惊,也反问了一句:不好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喽?
年轻时读这个典故,觉得是赫尔岑的机智伶俐、是对权贵的蔑视、是反潮流是一种傲骨,如今想来实在是文学批评家的“职业习惯”使然吧!在生活中,如果你身边有个“职业差评师”,他随时随地都会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愤世嫉俗,整天都想看到人们身上最糟糕的方面”(《岛上书店》P247),常常能指出你的种种问题和不足,你的感觉一定会是糟糕透顶吧。
相比之下,我喜欢另一个“典故”。听“逻辑思维”老罗讲的。
民国时候有一对师生,熊十力和徐复观。有一次学生请老师给他推荐一些书。下次见面的时候呢就该谈谈读书心得了吧。徐复观就说,这些书中有哪些地方写得不好。熊老师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书?书都是有好有坏,你咋不先看好的地方呢?专门去挑毛病,你这样读书读得再多有什么好处?真没出息。
徐复观后来说这顿骂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一本书的畅销,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人到中年的A.J.费克里在一座小岛上经营一家书店。爱妻去世、书店危机,他酗酒麻醉自己,唯一值钱的一本书又遭窃,人生陷入僵局,内心几成孤岛。孤女玛雅的出现,唤醒了他心底的爱,也成为连接费克里与世界、与社会、与周边人际的纽带。虽然费克里最终因患罕见的脑瘤而去世,但岛上书店最终还是被爱上读书的退休警察兰比亚斯和费克里的前妻姐接管,并延续经营。
《岛上书店》讲的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一个人有“被需要”的价值,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就是存在的价值。因为这份存在,甚至可以改变社区和环境。
读完这本书,甚至对互联网时代还在坚持开书店的所有书店老板心存了一份敬意。《岛上书店》每一章节的目录都是一个书单,书中也提到NN多本未曾读过的书目,照这个书单列2016年度的读书计划,是另一份收获。
这些是我划下的句子:
跟一个情不投意不合的人过日子倒不如一个人过得好。
生活中的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最快变老的方式,就是在技术上落伍。”费克里的母亲对他说的话。
我们时常接受失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重整旗鼓。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只有一个词是重要的。”“玛雅,我们会成为我们所爱的那样。是爱成就了我们。”
“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优衣库真的会存活下去。”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