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改编:三份性格迥异的诏书

作者: 六洱 | 来源:发表于2016-02-07 15:54 被阅读817次

    文/六耳猕猴_vivian
    翻开《古文观止》,祖孙三代,三个性格迥异的皇帝,颁布的诏书流露出了他们迥异的气质。高祖刘邦的痞气霸气,刘恒的仁厚贤德,刘启的再接再厉,都在诏书中得到体现。
    求贤诏
    --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西汉开国皇帝。


    平民出身的刘邦,霸气痞气集于一身,文化水平不高,在起草的这份求贤诏中统统显露了出来。然而据诏文内容推测,刘邦似乎并没有找人代笔,才有今天读起来十分亲切的求贤诏

    此时距汉高祖刘邦斩白蛇平天下十一年,但边境贼多,时有叛乱。诏文开头,刘邦说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刘邦用了两个直白的排比句式,说啊,你看人家周文王还有齐桓公这样的一代霸主,连我都听说过。不就是因为人家能依靠贤能吗。难道如今天下的贤能之人,还比不上古人?来来来,只要你有才,我就能跟他们一样霸气侧漏。

    但是天下才刚刚稳定下来呀,他寝食难安,急切的想找能人以图汉室长治久安之计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这里刘邦说的很直白也很坦率,我招揽贤能为的不是什么江山社稷,黎民百姓,而是为了我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世世代代都只能由姓刘的子子孙孙说了算。

    他在诏书里恩威并施:

    “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跟我一起玩的都能显赫,言外之意是不跟我一起玩的,我一个都不放过,把所有觊觎帝位的打回猴子再也不能变成人。仿佛看到了刘邦左手提着刀,右手拿着金银绸缎,恶狠狠的看着你,问你“to be or not to be(到底跟不跟我混!?)”

    议佐百姓诏

    刘恒(前202-前157)汉文帝,刘邦之子。


    刘恒有着一脸仁厚贤德的帝王气质,史称“咸君”。兢兢业业在汉室的江山耕耘着,以身作则的典范。诏书中,他善于自省的话读来令人动容。言语仁厚,措辞恳切,初初读来,以为唐僧附体。

    时年正值水旱灾害,农作物欠收。“咸君”刘恒正发愁的集思广益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刘家皇室的文化程度,到刘恒这里有了明显提高,语气比刘邦更像皇帝。刘恒说,好几年粮食欠收了,再加上水旱瘟疫什么的,让我担心百姓会不会吃不饱呢。可惜是我自己太笨,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接下来,刘恒开启了唐僧模式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乎?

    这天灾都怨我。

    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莫不是鬼神抛弃我了?

    将百官之俸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尤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

    是官员们不作为?人口还是那么多,地也没减少,毛病出在哪?是弃农从商的人多了?还是养六畜浪费太多粮食了?
    像不像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开启了“悟空模式”

    细思大义,吾未能得其中

    议佐百姓诏相当于一封罪己诏,列举种种过失进行自我反思,真是一位心心念念百姓的好君主啊。
    令二千石修职诏
    --
    刘启(前188-前141)汉景帝,文帝长子。


    刘启继承了他爸爸的政治思路,继续在汉室的江山耕耘,继续关心粮食和蔬菜,继续削藩,把潜在的叛乱威胁者都打回猴子,一时半会变不回人。但是,刘启不及他爸爸仁厚。

    同样是水旱灾害收成不好的时候,他爸爸刘恒先检讨自己,而刘启则少了一份天灾人祸都怨我的罪己之心。我们来看看证据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为伪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刘启把这个归咎于“伪吏”,半点没有自省,表示抱歉的意思了。可能有人表示不屑,认为这是鸡蛋里挑骨头。可是我们看看,刘启在吴楚七国叛乱时,听从袁盎的建议杀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以谢七国。而文帝对于同样情况的贾谊,到底还能宽容。

    刘启终究少了一份仁厚之心。

    文如其人,果然没错。从三份诏书我们能看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迥异的性格,也是十分有趣。

    本文参考《古文观止》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如有任何不妥,原谅我是个学外语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改编:三份性格迥异的诏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jy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