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仙逝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朋友圈瞬间被“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著名对联刷屏了。然而过了几个小时,一个朋友愤愤不平地说:“都过了这么久,没有一个帖子写得像样的!” 我安慰他:“金庸的题目太大,专家也得写个几天。” 他兀自生气:“当年马尔克斯死了,很快就出来了好文!” 我说:“那可能是抄老外的。我朝写手还在忙乎李咏呢!你别急!”
我看的第一部金庸是【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书是用十六开纸装订成的厚厚一大本,封面封底是黄色的牛皮纸,封面上简单地写了个书名。我很快就入了迷,没日没夜地翻看,觉得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书。有一天我不小心把胶水洒在了上面,好多书页粘连在一起,撕不开了。伤心之余我发了宏愿,要自己把缺的书页补齐。我自认为已经把全书读通,每一个人物、情节都了然于胸,应该不是问题。我花了大概一个星期,补了有几千字吧,也算是呕心沥血。写完后我碰巧在同学家里看到另一本原文,我忐忑不安地拿来印证,当即羞得无地自容,老老实实地把原文抄回去了。
当年的武侠作家非常多,出名的有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等,次一等的写手则不计其数。当时武侠小说之流行好比如今的手机游戏,被称为精神鸦片,为众多家长深恶痛绝。古龙的武侠世界里充斥了最极致的快意恩仇和缠绵悱恻的爱情,让读者或热血沸腾,或心驰神往。他文笔的画面感也很为人所称道,看似简单却难以模仿。可惜的是古龙好赌好酒好色,生活过于放纵,导致后期创作力下降,更有不少为填赌债的应景之作,甚是可惜!梁羽生的早期作品【萍踪侠影】、【七剑下天山】等文笔细腻,富有情趣,中后期则明显才气不足,只是一味地在旧作的框架下做延伸,以至于被诟病为“写了一部天山派的家谱而已”。他喜欢把武林公案写成法院开庭,一众英雄婆婆妈妈地啰嗦几万字,实在不忍卒读。
金庸可以说是一位全知全能的作家,他的十五部小说即使不说全是精品,也是各具特色。他把武侠故事融入宏大、真实的历史背景,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是在写信史。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哲学,金庸都了然于心信手拈来,令人叹服!金庸除了写武侠小说,还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明报】,暮年还亲赴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更亲任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如此一生,可谓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前几年王朔意欲复出,为新书【我的千岁寒】造势时居然无厘头地狂怼金庸,说他“实为一通俗作家,全无文学功底云云”,结果被全国金迷群起而攻之,兼之【我的千岁寒】通篇不知所云,王朔至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翻身。
我深信世上再也不会有金庸式的武侠小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可能是他最后一批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