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升自己技能、不断精进的道路上,没有人能否认练习的作
用。但1万小时定律有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作者艾利克森的本意是什么?人们如何更好地学习?超越1万小时定律
关于如何习得专业技能,没有人能否认熟能生巧的意义。生性懒惰的我们总在寻找借口,试图回避练习。有一天,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你:“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
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只要练习1万小时,就有了成为领域内领先者的希望,无论天赋、无论出身。你怦然心动,感到平凡的人生终于可以开始逆袭,
因此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谦的演绎而已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诺贝尔奖得主西蒙那里
1973年,即将在1978年拿到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
( Herbert Simon)与合作者威廉·蔡斯( William Chase)发表了一
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在这篇论文中,西蒙他们发现,虽然工作记忆容量相差不大,但是通过长期训练,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上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与5.3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10 yearsrule),西蒙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瑞典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本书作者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再次合作发表论文。
随着西蒙老去,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习得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年,他发表论文,阐释了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人物,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是成为名公立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是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