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孩子特别闹腾,从早上折腾到晚上。每天孩子睡了,当妈的感觉就剩一口气了。有的孩子需要妈妈24小时贴身陪伴,不许看书、不许看手机、不许跟别人说话,只能一心一意陪他;有的孩子喜欢“恶作剧”,把拖鞋扔到洗衣机里、把大米撒在地上,把菜扔进垃圾桶里之类。这些孩子真的只是因为“黏人”或者“淘气”?其实,是孩子需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1- 孩子是社会人
孩子生活的家庭也是一个社会,而人的行为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面这张图能够很好的说明,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及决定自己行为的。
-2- 孩子生活的首要目的是“求存”
作为一个社会人,孩子在生活中最首要的目的是寻求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以此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
-3- 孩子的行为解释能力很差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是解释能力却很差。】
孩子想要得到归属感,但是对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想法却很笨拙,所以经常会做出让大人觉得生气或厌烦的行为。比如妈妈带着新生的小妹妹回到家中。小哥哥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妈妈对于新生儿特别关注。他会把这个情况解释为自己失去了妈妈的爱,而他认为能够重新找回妈妈爱的方法就是重新变回小宝宝。所以,他会哭闹,更需要妈妈抱着,或者尿湿裤子。此时的妈妈,无疑会感到沮丧和厌烦。
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4- 我们能做什么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很重要。如果我们能看到“问题孩子”的背后,只是一个想要被爱、想要得到归属的幼小心灵,我们就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多一分理解和释然。要学着破译孩子的行为语言,多想想:他真正想告诉我的是什么?
比如,
孩子说:我再也不愿意去上英语辅导班了。
妈妈惊讶的回复:不是一直上的好好的吗?要坚持上下去啊,你这学期英语进步很大啊。
孩子:我就是不愿意上了。我再也不去了。
妈妈:不能半途而废。而且英语特别重要。。。。。。。
其实在上面的对话中,孩子可能只是因为英语作业遇到困难了,或者他丢了老师给的试卷感到害怕。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隐藏含义,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到孩子表面话题的争执中。
找到并处理孩子的隐藏想法,而不是急于与说教和惩罚他的表面行为。这样,孩子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减少和改善所谓的不良行为。
-5- 如何找到隐藏的想法
可以使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的倾听。倾听是摒弃父母预设想法,走入孩子内心的有效手段。以后有机会,我们专门聊聊如何倾听最有效。
今天推荐的书是《正面管教》和《P.E.T.父母效能训练》,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