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观影团活动文集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作者: ext123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6:42 被阅读73次

    拜原著和西德尼·吕美特(Sidney Lumet)的珠玉前作,这次《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翻拍难度,正如标题所言,一桩事先张扬到全世界都知道结局的谋杀案,怎么搞出点新花样来?

    原作翻新,仍不落俗套,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二怒汉》的一系列翻拍。1957年吕美特大师拍摄了《十二怒汉》,留下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之后日本(12个温柔的日本人)、俄罗斯(十二怒汉:大审判)、中国(十二公民)先后从剧情、国民特色、表演等角度创新,但都做不到那部黑白片特有的节奏:狭小空间、层层推进、只靠台词和表演带动观众的情绪,用最纯粹的、最本质的讲故事产生巨大的张力,只有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才有过接近的感觉。

    对于2017版《东》,面前就有这样一座高山——1974年版。

    我们先看看三版《东》的波洛。

    2017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剧照 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2010年《新东方快车谋杀案》

    1974年版最忠实于原著,把故事锁定在小小的车厢里,大侦探波洛只是一个角色,一个负责把用犀利的观察和尖锐又无从防御的问题攻破壁垒,从而把所有细节串起来的叙述者,整个故事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案件。一列车厢,80%的人都知道谁会死,谁是凶手,整个过程是什么,偏偏要试图骗过屋子里观察最敏锐的人。台词上要滴水不漏,又符合情理,不经意间露出的信息量,最终竟能勾画出整个谋杀事件。每一个角色,都将其负责的特性流露至极致,硬气的上校、装糊涂的老妇人、虔诚的传教女,还有看似浮夸长舌的拜金夫人,让人印象深刻。

    2010年版突破有两点,一是出演波洛超过20年的大卫·苏切特,在波洛内心的表现力和人性方面,堪称三版最佳;二是结尾时波洛对法律和公平的理念争论,将整体主题升华至自古以来的争论难题: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遗憾的是,其他演员的表演和故事的拖沓,配不上这两点突破。

    2017年版的突破,更多是在于故事以外的因素了。色调、美工、场面调度、配乐、特效,甚至增加了两场突破了密室场景的动作戏(波洛追逐秘书、波洛和医生的对打),最终的结局也变成了波洛的审判独角戏,论情绪冲击力超出前二者多矣。伊斯坦布尔的夕阳、雪山夜景,乃至令人提心吊胆的横跨大峡谷的木质车轨架,如浓彩油墨般摄人心魄,显示出了40年来电影技术的巨大进步。

    尽管几乎所有演员都令人印象深刻,传教女(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表现比起前作英格丽·褒曼不遑多让,遗憾的是,故事的节奏拖沓散漫,很多更改的细节令人不适应(而非惊叹:这也行得通!),观影时玩手机、打瞌睡的观众不在少数。介于原著故事架构几近完美,不得不说,这是剧本改编的锅。

    戏,从上火车就开始了。1974年版,每个角色在登上东方快车时,都与列车员有过眼神交流,而波洛出现后,现场的人几乎都有细微的表情变化,似乎在无声的交谈“这个碍事的家伙是谁?”新版采用了更炫酷的长镜头介绍上车的角色,以长舌妇和波洛一路穿过餐车厢为视角,扫过了每一个人。还记得我说过“所有演员都令人印象深刻”吗?没错,靠的是眼熟,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却没有角色本身的个性印入脑海,个别角色甚至称得上尬演,比如对记者上演中国功夫的匈牙利伯爵,以及接受询问时疯疯癫癫的伯爵夫人。

    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商榷。

    医生和阿姆斯特朗上校的战友合成一个角色,为政治正确还设定成黑人,不得不另外增加对话,讲述其合理性;

    死者床头的纸烧灰,二次燃烧后;显出来差不多三四行字,生怕观众看不懂;前两版则显示“(d)aicy amst(rong)”8个看似毫无意义的字母,波洛却能顺理成章推断出死者身份是绑架案的凶手;’

    波洛在查找证据时,秘书突然逃出车厢,只为了销毁证明其偷钱的文件,原本大概率怀疑不到他,逃跑、烧毁文件,一下子把自己做成了焦点;

    医生正在证明秘书的不在场,长舌妇突然同时挨了一刀,证明凶手另有其人,显得事出蹊跷;

    最惊人的是,因为爱人被逼问,医生居然选择承认是凶手,并且枪击波洛,坐实嫌疑;

    换句话说,秘书在爆狼的行为后,医生发了秘书金水,又保了自己爱人,长舌妇还同时认秘书和医生是好人——他们是一个团队的。换一个侦探来,就算猜不出这是12人都有份的黑死病局,裸点这四狼基本没问题。

    我们看看1974年版,吕美特是怎么调度角色之间信息传递的。

    秘书得知死者是阿姆斯特朗案的凶手后,过于紧张,为了洗脱嫌疑,全盘托出和此案的关系,直接把波洛的视线引向了此案相关人士;

    上校声称与阿姆斯特朗军官不熟,却回忆起其所有荣誉勋章;

    剧院经理谎称自己是死者雇佣保镖,却因为死者在车上试图雇用过波洛而露馅;

    传教女英语极差,只会最简单的语句,却听得懂高难度词汇,而且刻意掩盖在美国的行程;

    信息量最大的俄国老妇人,老奸巨猾,适时装疯卖傻,没有吐露出司机、女仆的姓名,还编谎阿姆斯特朗夫人母亲和妹妹的处境。波洛所有推理,也只有通过她的言辞得出的结论,略显思路跳跃。可惜,贴身女仆言语透露出其厨艺高潮,不可能是贴身女仆,以及现场留下的手绢所标英文大写“H”和其姓名可可西里语的首字母“N”,其实为同一形状,导致二人也落了嫌疑,同时波洛也填满了所有角色的身份。

    其他如列车员、汽车推销员、老管家、伯爵夫妇,都多少有言语或行为漏洞被抓出,虽不致命,却足以塞进整个团伙。

    一切都在不经意的对话中,藕断丝连却又天马行空的提问,没有逃跑,没有认罪,用推理把整个故事圆了起来。

    其实电影进行到90%,二者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更遗憾的是,2017版选择让波洛把所有心中所想讲了出来。是的,不是1974版的三言两语交代,也非2010版的用令人动容的表演诠释波洛的选择,甚至不是稍微含蓄点的画外旁白,直接让波洛面对整车人说出来:“我决定告诉警方第一种猜测……整个车厢没有凶手,只有灵魂重生的人”

    短暂的观影经历中,只有一部电影的结尾其毁灭程度与之媲美,叫《私人订制》,我也不打算再去看下一部《尼罗河上的惨案》了。

    PS.前两部的死者是这样的尊荣:

    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2010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选大明星吸金没问题,但面对这样的受害人,脑补其十恶不赦,怎么让人入戏?

    2017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书观影团】《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u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