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意,描景以尽情
——从对比手法看《风景谈》的画面展现出来的意蕴和情思
《风景谈》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通过观看《塞上风云》引起回忆,以回忆的方式呈现了六幅风景图画。分别是沙漠驼阵、农歌夜唱、学员晚归、荒山雨景、桃林茶社和北国风光这六幅图画。
其中前三幅图画的动静之态十分鲜明,作者将静态的图景附上动态的军人活动,使得文本中呈现出了三种对比:沙漠的静态景物和动态人物之间的对比、公园的一对和石洞的一对之间的对比和静态的黄土高原景物与沿河的动态歌声之间的对比。显而易见,读者可以从中透视到作者蕴涵在散文深处里军人的生活和情感,即对于军人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依然充实有序的生活状态的歌颂与赞扬,以及对国统区那种较为平静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一、沉闷死寂的沙漠驼阵与充满精神和活力的人物之间的对比
如读者所看到的一样,矛盾先生在给《风景谈》着墨时就赋予了散文文本的美的艺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景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
作者在第一段凭借着“回忆”给读者展现出一副猩猩峡外的苍茫一片的沙漠。在沙漠中“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又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是一片连一个坎儿井都找不到的纯色。但作者却说“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因为这样的死寂是实实在在的,但因为地平线出现了“黑点”,显现出了“长方形猩红大旗”,这动态的人和动物的出现使得沙漠变得有生机,变得有精神,使得这景物和画面变得充满活力。
在一定意义上,荒凉死寂的沙漠只是驼队行走的背景,而恰恰是这样的背景使得整幅画卷得以凸显。也正是这样沉闷寂静的背景才让鲜活的人物得以呈现,读者才能从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而进一步读者便能够感受到比自然更伟大的人类,准确而言是拥有生命活动的人类。从此,读者也就自然而言地感怀到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的赞赏的情感,确然是作者的有意而为。
二、爽朗雄壮的歌声和干坼的黄土之间的对比
在文本设置对比的同时,作者往往为了达到对比效果而营造许多种的非对比却带有对比性质的表现手法,譬如烘托。除去人与人,人与物,还有人和场景的对比。这种场景常常是含着读者五官所感,如视觉所见、听觉所听、嗅觉所闻、触觉所碰以及感觉所感等。
在《风景谈》中,作者就在沿河西照这幅场景的画面里汇入了生产队归来的爽朗雄壮的歌声。这是从听觉层面来描写军人们军旅生活的充实以及军民十分有活力的精神面貌。然而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画面背后,是干坼的黄土高原,是静穆的沿河西照,是一个接近黑暗的日暮时分,在常人视线里这本就是十分冷淡和荒凉的。但作者将军民们雄壮有力的歌声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原本静穆的延河西照变得激情富有,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生产队这一群人的生命力之强大。
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音乐的背景效果,让读者不自觉地就会联想到农耕人民思想精神的境界之高,雄壮爽朗的歌声在读者耳畔萦绕着愉快和幸福。如果说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对比,着实有些偏颇,但这确实是一种带有对比性质的烘托。作者用这种音乐背景来烘托其所想要表现的情感,即对于沿河归来生产队这种耕作人们以劳作为乐,因充实而幸的高尚精神。
三、公园里卿卿我我的“一对儿”和石洞雨景内的“一对儿”之间的对比
在对比这种表现手法中,最为明显的莫如人物之间的互相比对。作者可以通过人物的行为活动,进而将其两者的情感表现出来,从人物外在到人物内在的对比中看到文本情感的实质所在。正如《风景谈》的第四幅图景中,作者先提及到之前见过的西装革履,穿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里卿卿我我,说悄悄话的这种场景,接着举出怪石峭壁的石洞,在荒山雨景中,有一对儿正在翻看札记簿。
公园里的一对儿是美好而令世俗之人向往的,但与之相比而言,石洞雨景里的这一对就较为单调朴实,换做常人来说荒山里的环境是及其糟糕的,世人很少能够忍受,但正是因为这种很难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图画才能更加吸引读者的视线。换而言之,这种鲜有的景画其实也是一种艺术,一种对比的艺术,正是因为它少见,和日常所见的公园惬意舒适相比,这种难得显得更加的浪漫。而此处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统区美好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但作者创造出这种对比,不仅仅是读者所读到的表面,还有其对公园这“一对儿”置民族危亡不顾的揭示和对荒山这“一对儿”为民族兴亡而学习、探讨的赞赏。由两者的对比更加映衬出作者对荒山雨景里艰苦环境下的“一对儿”的美好精神的肯定。
当读者对文本的对比表现方式有了一定的比对分析之后,就能够发现,《风景谈》中的画面感是十分强烈的,文本本身的散文之美被这六幅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画面里的对比一旦被抽离出来,就会让读者身临其境,由此而感触到作者寓于文本深处的意蕴和情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