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第八课做人做佛两不误
1.“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2.凡事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因为担心会无所得,就不去付出努力,这就是不会做人的表现。
3.明代僧苍雪大师有首诗:“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南怀瑾先生说:“所有众生一动思想,一有情绪就是颠倒。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我常常鼓励出家的同学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
4.佛说:“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殊胜,合此四眼,即是佛眼。”
“这个肉眼跟心是连在一的,所以很多的经典中,心与眼同论,在讲到心的道理时,先提到眼。道家的《阴符经》就说:‘眼者心之机。’”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
5.佛说:“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心即是佛,我们都有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明自己的心,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了凡夫。”
6.“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清楚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佛的一切经典,戒、定、慧,一切修法,……都是使你最后达到清净心。”
7.“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8.欲望的尽头不是满足,而是一种无止境的自我放逐,一个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更大的欲望。
过多的欲求,会迷失自我。我们参禅,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是不是清净快乐。要得到快乐,就要懂得“知足常足,知止常止”的道理。
9.佛说:“诸恶业多是由嗔心起。”《增一阿含经》中有云:“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10.“嗔心嗔念,大家都以为自己没有。脾气大,当然是嗔念,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一念的嗔就是厌恶。”
11.真正的修行,是要在人性中最坏的一面,也就是贪、嗔、慢、谄曲、嫉妒的心理上下功夫。只有把这些心理都拿掉,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
12.佛家认为,气由心生。如果无欲无求、了无牵挂,则气无处生。只有心平气和,才不会愚蠢到去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一行精华:
“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殊胜,合此四眼,即是佛眼。”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恶业多是由嗔心起。”
触动,反思,改变:
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成“佛”也好,成“功”也罢,都是太遥远的事。什么是“佛”,什么是“功”,怎样才算“成”?如果整天心思都在这个上面,那人就该废了。
倒不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把自己身边的小事做好,把自己身边的人照顾好。一粥一饭、一洒一扫;一颦一笑、一念牵挂,这些才是做人最实在的根本,其实也是学佛长路上最踏实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