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1a8ed1a69f634fb7.jpg)
我们无不明白,每个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出生在何时何地,是冥冥之中谁都无法摆脱的一份命定。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度,什么样的族群,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文化背景,跟你没有丝毫的关系。生命的源头无一不是被动的接受。
但是,随着个体生命的一天天成长,被动也就终将转为主动。坐在荤素俱全、觥筹交错的人生宴席上,举起筷子,是挟一块红烧肉,还是拈一片绿叶菜,是选择长胖,还是选择减肥,这些一念之间的细小选择,日积月累,便成全了独一无二的自我品相。
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我就乐于培养她的选择能力。比如牵着她出去散步,给出两三条路,让她选择去向。我以为不懂选择、不会选择,就不会铸就独立的人格,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被选择的过程,顶多成为父母精心打造的一个复制品,然后重复父母的生命轨迹而已。如果女儿现在还有那么一点独立自主的意识的话,我想,跟这个从小玩的游戏肯定有一定关系。
当然,有时候我也借这个选择游戏,设计构陷她。她念小学的时候,口头表达因为胆小的缘故,老是不那么顺畅,为了让她能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便对她假期里每天的课外阅读提出两个检查方案,堂而皇之地供她选择:一、给我复述一遍;二、摘录八百字的好词好句。八百字对龙飞凤舞的中学生算不了什么,对一笔一划写字的小学生就很吃力费时了,所以她二话不说,喜滋滋地中招了。一个暑假下来,她的口头表达已经不成问题。
设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选择权的环境里,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当然也放同样的屁……最终结果会怎样?回头看看几十年前的文革就明白了。满街蓝蚂蚁,蓝成一片令人绝望的汪洋大海。再瞧瞧现在,大街小巷赤橙黄绿,彷佛身处花园之中,赏心悦目。生命,因为选择而自由;生命,因为自由而精彩。
年幼时看水浒之类的强盗小说,感兴趣的,一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绿林豪杰们惩恶扬善、行侠仗义,二是那些对拦路打劫的描写。背得最熟的便是打劫的口号:“此树为我栽,此路为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现在想来古代的强盗真的是好玩,抢钱抢得拖泥带水、啰哩啰嗦,先来一番合法性论证,再宣示目的。哪像香港警匪片里,喊一声“打劫”,就耿直地直奔主题了。而且,古时剪径的强盗冲着你“战斗或逃走”的迟疑犹豫,总也不忘很温情地加补一句:“要钱还是要命?”
要钱还是要命?这让人想起哈姆雷特那个是生是死的选择。处在那样的困境里,不用多说,我们多想“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抓”,抓住两样宝贝都不放手啊,可惜我们手无缚鸡之力,难以承受钱财之重,因此绝大多数选择性命之苟全。于是,我们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来安慰自己。想到这是我们自己作出的选择,也就忍辱负重地接受了命运。至少从逻辑上看,毕竟是自己的选择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0292/0d21772e34f40464.jpg)
如今女儿念初中了,心智进步了,我那种预先设定了“要钱要命”答案的小把戏,很多时候就玩不转了。有一次面对我提出的选择,她竟然很认真地追问:“能不能不选择?”听过之后,我沉思良久,告诉她:“其实你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不过,是一种不配合的选择。但你还是未成年人,对待父母提出的选择,还不便于行使断然拒绝的权力,除非你能证明无论你怎么选择,对自己都是伤害……”我相信舐犊情深,天底之下,没有哪一位父母甘愿伤害自己的孩子,但从客观事实来看,天下受父母有意无意伤害的孩子又何止千万?
女儿渐渐长大了,我也随之改进了选择的游戏。很多时候对某个事情如何处置,我不再像剪径强盗那样大权独揽,自以为是地预设选项,而是先征询她的看法和意见,并且叫她说出几种办法来权衡比较,陪她一同做选择。人生即选择,自由即选择。生命在无选择中诞生,生命在有选择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