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义:
和解深重的怨恨关系,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那如何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而常常帮助真正有德行的善人。
导读:
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积怨太深,就会无法和解。为了防患于微,为政者应该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
感悟:
这一章讲的是“怨”与“善”的道理。老子说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们能够做到重道敬德,事情自然就会做好。如果人们不重道敬德,那么即使费尽心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完美。天道无所偏爱,但却自然归向有道的人。
老子指出,天道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无亲无疏的,但是它喜欢和善良的人站在一起。通过有道圣人的行为告诉人们,做人应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这样才能为天道所庇护。
得理不饶人,只会给自己埋下隐患。只有遵循大道规律,对待万事万物公平公正,用大道的规律约束自己的私欲,不以自己的喜好行事,而是有理有据的做自己的事,宽容的对待他人,这样就不会结下私怨,并能使自己的行为与道相和,长长久久。
拿破仑 希尔曾说:从来没见过持消极态度的人能实现成功的人生的。人生只有挣脱怨恨的束缚,才能将自己的抱负尽情释放。“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是一个处事的信念。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必须拥有的,也没有谁亏欠我们的,人生在世需要有自己处世的信念。只有自己舍得付出不计较,才能真正的摆脱思想包袱,才能守住自己的念头、情绪,思想才能与信念高度结合,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事情专心致志的做好。
由此告诉人们,要想拥有成功的人生,就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心存善良,与人为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