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
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对好人的要求过高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不许好人犯错,一旦好人犯错,我就很难接受。却忘了好人也是普通人。
前些天恰好看了TED演讲的《放弃做“好人”,成为更好的人》,感触良多,感慨中也带些唏嘘...
TED简介:如果你对做一个“好人”的执着阻碍了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么该怎么办? 在这篇通俗易懂的演讲中,社会心理学家多莉 · 丘格解释了令人费解的道德行为其中的心理学(比如为什么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偏见并承认错误)),并展示了我们如何从承认错误开始做更好的自己。“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都能给予自己成长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最重要的方面则不然。
1
某天我有个朋友跟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在搭车去机场的路上,跟司机闲聊之中,司机用很真诚的语气跟我朋友说:“你是一个好人”。我朋友高兴坏了,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看起来像是我朋友对陌生人话语的强烈反应,但是他并非个例。
生活中,这种事例我们并不少见。但是,好人的维度,有谁能去定义,又是怎样去定义的。
当有一个人对你说出:你是一个”好人”。必然是他看到你做了一些他认为对或好的事情,从他个人主观与某些客观现实地判断,此时你已经被他挂上了“好人”这个标签。当某一天,你不再做“好事”或是做“错”了一件事时,这时候会有人站在自以为道德制高点,义正辞严地抨击你,而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正是当时为你挂上标签的那些人。
每个人做的一点点不符合他平常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
人性亦是如此,当一个平常做好事的人出乎意料的做了一件坏事时,他以前的形象将会大打折扣,人们自以为是的以为发现了他的阴暗面,这种现象是常见且可怕的。
2
当我们认同了别人给予自己好人的评价,此时已经陷入一种无限循环中,我们会为了这个所谓的“好人”,而自以为的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好事,会忙着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
小时候我们忙着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学生时代忙着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长大后忙着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做别人眼中认为正确的事,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恰恰在我们追求别人眼中的“好人”时,真正忘了自己骨子里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这种标签式的评价,只会让你随波逐流,附和世俗,逐渐迷失自己。
3
“好人”源自于我们对他人所做行为给予肯定后的极高评价,但当我们过于认同这种标签式的评价,过于看重他人对我们自身的看法,终究迷途失偶。
追求非此即彼的定义,浪费我们原本成长的时间。追求成为社交圈的好人,会占用自我改善变得更好的时间,在社交中的形象塑造不要过于完美,把时间留给我们寻找更好的自己。
“有限道德”的存在会让我们无意识地犯错,而对“好人”的认同感使我们只会为错误辩解而不是从中学习。所以,放弃做“好人”才能完善自我。
山水有相聚,爱恨有别离,入夜修补,黎明赶路,我们终究会回到有光照的路上,再获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