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法,《尔雅》乃辞典,纳入“十三经”,着实意外。当然,读辞典,必咬文嚼字。于是有了情况,指出两处,供玩味。
先看首篇“释诂”,头一句:“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权舆”,解释为“始也”,这不靠谱。其一,《逸周书•文酌解》有“权舆”一词,即:“伐有三穆、七信、一干、二御、三安、十二来”,“一干:胜权舆”。文王作《文酌》,讲伐失道者,胜要掌有兵车。
其二,《逸周书•周月解》有“权舆”一词,即:“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周公作《周月》,讲改商历,而“建子”。此话,是说太阳与月亮交汇一次,为365.25天,遍历二十八星宿,每天须走十二时辰。如此,周而复始,就像把太阳与月亮绑在一辆车上。
其三,《毛诗•秦风》有一首名为《权舆》,曰:“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於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於嗟乎,不承权舆。”此诗,讽刺秦康公继位,削去旧臣权力与地位。
在《尔雅》中,“诗”的字词句,随处可见。但为诗名,只有“权舆”。难道不是著者有意为之?
再看末篇“释畜”,收尾一句:“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䝈,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鶤。”
马与牛相差一尺,牛与羊相差一尺,羊与彘相着一尸,这背常理。怎见得?《尸子》有类似话,“大牛为犉,七尺;大羊为羬,五尺;大豕为豟,五尺”。
而且,八、七、六、五、四、三,顺下来。“马八尺”,跟着“駥”。“鸡三尺”,跟着“鶤”。先秦有“合书”之说,“駥”、“鶤”,拆为两个字,不就是拉军队打仗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