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就是大家各种盘点资产,年终总结,表达新年愿望的时候。
我记得几年前的自己,还没有多少钱,但是阅读了一些关于理财的文章,并在年底的时候检查了自己的财务健康状况。
这个财务健康状况包括四项,分别是应急能力,偿债能力,保障能力,生息能力。
比如应急能力就是用活期资产除每月日常支出。比如活期资产6万块,每个月消费5000块,除下来是12,意思就是这6万够花12个月。推荐的数值是3~6个月,因为活期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太差,万一家里有人突发意外或生病或失业,没有3-6个月的应急钱是很危险的。但是如果活期钱留的太多,生息能力就差,容易被通货膨胀掉。
目前我自己的应急能力是达标的。大家呢?
第二项是偿债能力,月还款金额除以月收入<1/3的话就是合格的。
比如房贷一个月8000,月收入只有10000,除下来明显不够。如果月入一万,房贷只还3000是合理的。
另外,房贷不要着急一次性还掉,拉长时间慢慢还,你会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帮自己还掉一大部分利息。也就是付最低首付款,选择最长时间的贷款。
我自己身上没有贷款,当年不知道这个道理,感到很可惜… 但现在再重新买房也要三思了。
第三项是保障能力,也即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要配置一定的保障。
因为如果家里进账多的那位一旦生病或出意外,对家庭打击是最重的。
比如可以看看,主要贡献者有没有买意外险?有没有买重大疾病险,买的额度是否足够治疗重大疾病?有没有买寿险,买的额度是否足够偿还家里的大额贷款?
很多人想到保险,总是想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买,其实老人孩子是最后需要保的,是最不重要的,因为他们反正没有赚钱的能力。出不出现意外对家庭收入贡献都不大。
这一点是很容易出现误区的。
后来认清了误区,给我家主要贡献者、自己已经父母先后买全了保险。另外,保费不要超过全年收入的5%是比较合适的。否则就变成了过度保障。
第四项就是重要的生息能力,即全部可赚取收益的资产量/总资产≥30%。总体投资收益率≥5%。
比如我有140万,处以我总资产的164万,一定是大于30%的,所以这一项合格。
当然,细分来说,如果一个人30岁,那么70%的资金得是可生息的资产。如果年纪已经是60岁,那么40%可生息资产更加合适。
几年前,我就是对应这四个指标来检查自己的财务状况并增加了保险。
财务状况健康,挣钱和投资就不会感到太害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