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类智能通过符号社会化——智能的结构(二十一)

人类智能通过符号社会化——智能的结构(二十一)

作者: 煮雪烹茶惠 | 来源:发表于2024-05-18 22:38 被阅读0次

    🌅今日共读内容:第 12 章人类智能通过符号社会化342-355 “总结”前;

    ❓今日导读问题: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展望是什么?它对教育有何启示?

    💬今日思考问题:你如何看待多元智能理论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1.正视智力的多元文化性,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生

    与传统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强调了其理论的多元文化特性,认为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有多种智力组成的综合体。

    一个人的智能水平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为依据,而要看这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的环境下的创造力。

    相对于智商分数及其附带产生的,诸如聪明、平庸或迟钝的标签,多元智能理论则更为合理。

    它使教育工作者能够观察学生怎么解决问题及应用所学知识的不同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看待“聪明”问题的全新视角:我们不能说七种智力哪一种更重要、哪一种不重要,只能说每一种智力在个体的智力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学校、教师常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并相应地把学生分成聪明或不聪明,这样做是否合理?

    要知道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智力组合,以个体某一两种能力的水平来代表其整个智力的高低是片面的,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科学的。

    至少我们在理论上承认,学生所拥有的个人认知方面的确各有长处,每个学生都能以其独特的认知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用多元化的观点来看待人类智能,不能只偏爱语文和数学智能,而应使这七种智能受到同等的重视。要使这些方面的智能得到重视,就必须使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有关人士懂得并接受多元智能的观念。

    教师及家长要树立起新观念:没有什么好学生、差学生,都是有希望的学生;没有什么聪明孩子、笨孩子,都是有潜在智能的孩子。

    2.从更广阔方面发现并识别学生独特的才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智力训练的重点被定位为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训练上,而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被忽视了”。

    这一理念反映在我国目前学校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和数理智力,学生的许多其他能力被忽视的现象。

    多元智能理论由以往关注“你的智能有多高”转为“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这为教师认识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提供了现代理论依据。

    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多元智能并加以识别。

    例如,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表现出演奏乐器的才能;有些人对数学难题的挑战兴奋不已;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能够给予同学们以积极而值得信赖的引导,并能够成为他们的典范等等。

    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们挖掘出来,发扬光大,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

    那么,怎么发现和识别学生的潜在智能?

    (1)教师要学会运用观察、展示的手段,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智能倾向,评估学生最突出的智能表现。

    而判断学生最发达智能的一个好方法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不规矩的表现”:

    语言智能发达的孩子比较爱说话,空间智能发达的孩子爱涂涂画画、发呆冥想,人际关系智能发达的孩子善于与人交往,身体运动智能发达的孩子爱做小动作。

    这些课堂上特殊而不规矩的表现,其实是一种信号,是学生在向老师表示他们的希望所在。

    当然,观察学生倾向的另外的好方法是课余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即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看他们做些什么。

    可以通过观察他们与同学、朋友谈话和讨论问题时的情况来了解;又可以收集学生活动资料、参考学习成绩、访问学生家长及学生本人、设计专项活动等。

    但是“当我们尝试地把相关知识付诸实践时,就会发现,要通过多元智能观察每位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工作者首先面对的挑战是,超越我们自己天生的优点,了解我们并不熟悉的长处”。

    教育实践中,教师既要超越自己,又要超越课程内容观察学生的长处,还需要掌握新的科学方法和观察技能。

    3.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性学习环境,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因为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至关重要。

    这样做,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

    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难以培养出对学习的喜爱。

    然而,传统课程设置是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看作“主科”,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视为“副科”,于是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重视语、数、外而忽视体、音、美的现象,致使学生的体、音、美等多种潜能被压抑、被关闭。

    按照“短路理论”,“如果我们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这些能力就会自我毁灭”。也就是说,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神经功能就会衰退。

    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教师:要明确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在课程设计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而且应拓展发展智力的空间。这样做,对学生来说,将不存在“学不进”的问题,而只有“学什么”“学多少”的问题。即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地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当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以后,整个民族的素质便得到极大的提高。

    4.立足于多元智能的多元素养,因材施教

    在我国,因材施教的思想源远流长。

    今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的思想论证、发扬和深化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多元智能理论坚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倾向(人人有才);每类智能又并非均衡发展(人无全才)。

    那么,是否应该让所有的人学习相同的课程,即使是同样的课程,是否应该用相同的方法教授所有的学生?显然,我们没有理由再坚持这一观点。

    正如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育犹如根雕,有什么样的走势就雕什么样的物品,没有什么“差生”,也没有什么教不好的学生,就是你认为最不好的学生,他身上也有闪光点。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儿童都能学好。虽然这是老调重弹,但现实是并非所有的儿童都能学好。

    之所以有些学生成绩差,“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有的学习困难是由于没有有效运用学习策略所致。”“学习困难学生有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操作,只是没有被激活而在学习中实际使用而已,需要教师给予指导。”

    看来,关键是教育要适宜,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他们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智能的差异,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人人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在课程的教学中,有关内容可由多种方式展现,如教师、书籍、软件、硬件和其它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以上展现模式的选择,导致了所得到的教育经验的成功与否。”“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用他们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这样,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5.评价学生的学习,应注重对多元化、情景化的评价

    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只注重学业智力,特别是语文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两种,对其他智力,诸如社交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等均有所忽略。即使是对学业智力的评价,也忽略了知识、理解、技能的情意基础--动机与态度--这一重要侧面”。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智能结构是残缺不全的。

    事实上,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单靠语言和数学智能已经不能解决,而需要多种智能的综合。

    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的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的了挑战,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它表明: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

    现今的学校教育若只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评价难免会失之偏颇。

    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其目的是要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

    同时,由于智力是同实际的生活情境息息相关的,“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

    加德纳的这提醒是要我们认清纸笔测验的局限性,要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智能展示”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智能通过符号社会化——智能的结构(二十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dg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