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99713/06c763543c54ed43.jpg)
1.
相比较村上春树的小说,我更喜欢读他的一些随笔类的文字,比方说那本《当我们在跑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还有最近读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尤其是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第一次读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村上先生以往的一些日常的随笔,回顾早年的经历,读书的心得,写作和跑步的感悟,根据读者或媒体提出问题的一些思考回答。他说这本书是通过经年累月有感而发写下的文字,不为任何方面的约稿,且多次修改,到二零一五年才完稿。
读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要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又仔细地读了一遍,仔细体悟了其中的观点,还琢磨了村上的文字,明白了我为何喜欢这本书了。
村上先生的叙述,就好像与我面对面的坐者,喝着咖啡,或是泡着一壶茶,随意的交谈着,我不着急,他也只是闲谈着,那些散淡的句子,像林间的水缓缓地流着,天上的云悠悠地飘着。
说泡一壶中国茶会更贴切吧。村上是日本作家,日本的茶道虽源自中国,又自成体系,比较讲究程序,总感觉不自在。看村上的这本书,里头是中国茶的自然和闲适。
听村上讲述他的职业是小说家的过程,恰是这种自在的感觉。想写个什么事儿的,又不知道如何落笔,不妨读读这本书,口语化的文字,却有着暗涌的力量,像一位老朋友在说他的故事,读懂了,收益匪浅,说的可不仅仅是写小说这回事儿呢。
2.
还喜欢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里对菜园的描写,其中一段,曾经题为《祖父的菜园》,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里了,说是初学写作者很好的教材。语言平实自然,普通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的。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读读看,都是大白话,没有一个比喻句,没有一个形容词,却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写得有了性格,有了情感。
这个夏天正好下乡进了菜园逛了逛,用手摩挲着菜园里的茄子,西红柿,黄瓜,倭瓜,一个字一个字地想着萧红的这段描写,体会着作者对菜园的那份情意,惹得我回家来又重读了一遍《呼兰河传》。
好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记住的不仅仅是文字里生动的形象或场景,还有一种真挚的情感,只要是真实的,自然会经过文字,传递给读者。即使记不清具体的句子,作者也好似没有说出来的,却触动你心弦的东西,才是文中至味。
3.
所以,打动人的不是华丽的文字,愈是清简的文字,愈容易引起共鸣。
比方说,读赖瑞和先生的《杜甫的五城》时,特别留意文中那些极简的句子和字词。他说用少年时候习得的写诗方法,下笔时特别留意那种叙事语调,即以一种沉静和简练的风格,讲述自己乘火车旅行的乐趣和一些比较少人去的非旅行热点。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的淡淡悲伤。这悲伤不是作者主动呈现的,而是读者在看书的时候,想象着文中记录的那些个现在或许正在慢慢消失的场景,深切地感受到了旧日时光的不可挽留,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不算薄的一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回味悠长,过一段时间就想翻几页看看。
4.
感情是自然的流露,没有感情的文字,读着味同嚼蜡。这并不是说文章的字句不需要锤炼,很多时候文字好比一个人的气质,是决定你读不读下去的理由。
好的文章,无论是平实还是华丽,总是耐读的,有一种劲道儿潜藏在字里行间。
读完一些书,会再回头斟酌自己以前的文章,那些重新读还是很喜欢的,都是写的时候不费劲的,感情是自然流动的,落笔成文极少卡壳的。那些再读一次觉得不怎么样的文章,多半是写的时候就挺做作的。
所以写文这回事儿,不能刻意讲究,心里动了心思去遣词造句,便不对了。这些写出的文章总有一种咬文嚼字出来的功利心。
成为好的写作者,可不是几堂课,几本书,几张思维导图就可以了。远水解不了近渴,饭是一口口吃的,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书是一本一本读的,本事是一日一日累积的。
一段时间并不见得进步了多少,但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走过的路,听过的音乐,研习过的技艺,这些本事就长在了自己身上了。慢慢地心思更敏锐了,看问题的视角独特了,维度也不一样了,即使不写文,单单是生活这回事儿也敞亮了许多。那么,这也正是写作初心的日常意义,还求什么呢。
所以不要着急,万事一个理儿,功夫到自然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