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腾讯会议有个朋友分享了一个案例,妈妈接孩子,孩子见到妈妈说“小朋友打我了”。
于是妈妈说:“是不是打你头了?还打你肚子了?头疼不疼?肚子疼不疼?没人管吗?老师在干什么?看孩子这样,他爸爸妈妈一定也不是个好人,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我明天就要去找老师和他爸妈说说”
这里面除了前面的孩子说的话是观察,其他的都有评论。
即便是是不是打你头了,那部分也有评判的成分在。区分观察和评论,除了留意语言的部分,还要留意潜台词部分。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深处是否暗含比较,推测和一些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己头脑中的评论和解读中,而没有察觉,就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的评论和解读认为就是事实本身,陷入头脑的固着里,情绪就来了。
情绪中去沟通问题,对方可能真的成了我们评判的样子,于是我们就会认为,看,他就不是个好人吧,我说的对吧。
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和头脑中“评判”的那个人置气,而不是真实中的那个人。
比如,我老公不开心,我会想“肯定是我刚才让他带孩子他不开心了”,如果我不能区分观察和评论,就会觉得他就是因为带孩子生气了。
于是就在心里和“那个不想带孩子的人”生气,哼,让你带一会孩子你就不高兴,我天天带孩子,我不高兴了吗?孩子是我一个人的吗?我天天上完这个班回来上带孩子的班,我不辛苦吗……越想越生气,头脑中一大堆的评判还觉得自己像侦探。事实可能对方是因为其他的小事情不开心,给我们想的没一点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