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9312f14321534811.jpg)
清晨的霞光染亮了整个原野。
大门从里面反锁着,门额上悬挂着欧阳中石手书——“亚圣林”牌匾。
单孔石拱御桥横跨在环绕门前的河上,河的南岸,长长的神道连接着桥面,两旁古木参天,几十棵松柏、杨树错杂耸立,足有环抱粗。
这是当所长停下车,我们穿过神道,跨上御桥,走到亚圣林大门前时看到的情景。往亚圣林里面望去,古木苍翠,山峦耸峙,石头铺砌的山路纵横盘旋,老孟早已拿着一大串钥匙,蹒跚着来开门了。
老孟身材略矮,有些背弓,看上去腿脚不好,走起路来不大利索。打开门,老孟就坐在了门后的马扎上。
这时,一个细高挑,大约50多岁的男子急匆匆递给我一大把钥匙,说:“你把门锁上。”我接过来,问他:“哪个是?”他却又要了过去,说:“还是我来吧。”
这人是老马。老马刚骑着摩托车,上山巡逻回来,手里还拿着一些物件。老马祖上就是守林人,已经传了好几代了,对守林工作可谓驾轻就熟。他和老孟都是附近西山头村人,两人可算是一对绝配,老马风风火火,很是能干,老孟慢慢悠悠,从不发火,虽然性格不同,合作得倒十分默契。看得出,他们对守林的事丝毫都不马虎。
这一带叫山头的村子好多个,有西山头、东山头,还有山头。山也挺多,有凰山、云山、四基山。四基山属九龙山系,南北走向。清康熙《邹县志》上记载:四基山“在云山东南。顶有石,其状如基,其数有四,故名。山之西麓孟子墓在焉。”
西山头村就坐落在四基山之阳,紧挨着亚圣林。
亚圣林依山傍水,随山就势。清代县令娄一均夸赞孟子墓说:“南面凫峰,北屏岱岳,层峦叠嶂,环拱交错,远接邾泗之水,近联岗峄之崿。真钟灵所在,胜哉!”
这天是清明。我是和所长一起,来这里值班,查看森林防火的。所长姓周,八零后,个子魁梧,是孟林管理所的负责人。每逢清明、农历十月一、春节,是他们最忙、最挂心的时候,防火的任务也最重。据老孟说,他自个儿大年三十都没回过家,家里的春联都得出嫁的女儿帮着贴,生怕孟林里有些散失。为此,周所长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在大门口一侧设立了一个大池子,让扫墓的人在此焚化纸钱。
烧完,老孟和老马就用大扫帚扑灭,既满足了孟氏族人祭奠祖先的需求,又解决了森林防火的大问题。
因为腿脚不便,老孟就负责开门、关门,对外来人员扫码、消毒、登记等工作。老马又从家里拿来了砍刀,几个人一起清理沟旁、桥侧的乱草和杂树。忙完这些,大家又张罗着悬挂防火的条幅、标语,在御桥的两侧、神道的两边,分别悬挂了几幅。
稍事休息,所长喊我一起去山上看看。甬道两旁树木茂密,古老苍劲,长满了侧柏、桧树、柞树、杨树、榆树、楸树、槐树、枫树、楷树等各色树木。所长介绍:“这些古树约有1万余株,多为明清时期种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c54f33e52120a531.jpg)
走了大约二里,到了祭祀孟子的享殿。享殿共有5楹,所长介绍:“享殿建于宋代,嘉靖年间重建。殿内有供案和孟子神位,原有北宋景佑四年《新建孟子庙记》碑及重修、祭祀碑刻9块,记载着历代皇帝祭祀孟子的祭文和孟子林修建的情况,现存放在孟庙。”
绕过享殿,后面就是孟子墓。高大的土冢上芳草如茵,树木如盖,墓前有螭首龟趺巨碑,上书“亚圣孟子墓”五个大楷。墓基全部用石头垒砌,环绕一条窄窄的石板道,我和所长绕行了一周,青山,翠柏,偶尔几声鸟鸣及它们扇翅滑过的响动打破了山林的寂静。我们不敢大声说话,深怕扰动了这绵延千古的静谧,打扰了亚圣深邃辽远的哲思。可我又极想和这孤独寂寞的心灵对话,想象着听他讲述治国安民的大道,感受一下那“沛然莫之能御”的滔滔雄辩……
风从林中穿过。这片占地915亩的亚圣林,尽得山水地势之灵秀。不知是亚圣在呵护着它,还是它在荫庇着这个充满浩然之气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c42ac9b4910b6ac7.jpg)
登上四基山顶,北望便是尼山,西北是至圣孔子长眠的孔林。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无限生机的土地,诞生了孔子、颜子、子思、孟子等如此众多而又深深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圣贤,是多么神奇瑰丽、幸运珍贵的文化宝藏啊!当长空月明之夜,星河璀璨之时,几位圣哲俯瞰万家灯火、人间胜景,会否起步移驾,乘月长谈,探讨一番“天下大同”的道理呢?
是啊,一个民族总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它好比光芒四射的太阳,赋予这个世界亮色、情怀和温暖;它如同茫茫夜幕上的北斗,给迷茫的人们以慰藉、希望和力量;他是擎着火把的领路人,告诉我们前进的路途、坐标和方向……
一个民族更要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不自卑,不自弃,不彷徨。不因九曲回环而惧怯,不因冰川塞途而灰丧,更不因风高浪急而动摇,就像滔滔黄河中的艄公,巍巍泰山顶的挑山工,心中永有一个念想。
那年带儿子夜游孟府,华灯耀目中,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亚圣府衙的巍峨森严,而是内心涌动的对孟子的无限敬仰。回来后,写下《夜孟府,心之光》这首诗,以此致敬孟子,也愿同行的儿子有所领悟,但不知年幼的他几时能懂。其中,这样写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3b655d1aa77ab393.jpg)
儿子,你不知道,当你
用稚嫩的手,推动孟府之门时
你便打开了人类思想的自由之光
那些和你一起,在庭院里徜徉的
不是雅乐,也不是颂唱
而是圣贤耀目的华章,流泻出
遗世的光芒
借着这束光,我们好去触摸
那滚烫的思想的温度,和大丈夫的浩然正气的魂魄
用它来照亮,前行的路
多少年,人们都在寻觅这样的时刻
江南竹和流苏树摇动了晚风,古琴声送过心中的沉醉
内宅的白照壁拍上了一脸幸福的笑
今晚,只用今晚
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感觉
孟府的光,正和人类星空中
那些最著名的星座,交相辉映
告诉我们,尽管有时
夜色茫茫,但
心中的世界,永远是璀璨的星空
……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666352501817507b.jpg)
我和所长走下山梁。拐往“三家塚”时,我问:“孟子墓离办公点较远,你们每天都要来看一看吧?”所长说:“除了有专人负责,我们还实现了全天候监控;每天我都要来看孟子墓两次,习惯了,这样才安心!”说时,浓重的双眉往上一扬,方正的脸上愈发显出刚毅的神色。
“安心”,我默念着,多么理想的人生境界啊。
“此心安处是吾乡”!但这注定不会属于孟子。
当他居齐之时,道不得行。“走,还是留?”成为此刻的两难抉择,也是对他心灵的一次拷问。幸运的是,孟子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无私地支持着儿子的事业。这一事迹记载在《烈女传》中,是这样讲述的: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敏。”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上。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多么深明大义、慷慨激昂的一席话。我深深震撼并感动于孟母的聪明睿智,这是一个母亲庄严的许诺。有了这位母亲,才有了我们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源远流长的母教风范。孟子幸甚,中华幸甚!
透过青青翠柏,我似乎看到孟子正辞别母亲,风尘仆仆,舟车劳顿,然而他却从来没有停住前行的脚步,直到他的灵魂安放在这片莽莽的山林!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70153/53147f710fb36374.jpg)
当我离开亚圣林,回望这山峦耸立、层林叠翠、古朴苍茫的原野时,耳边竟传来一位歌者的吟唱:
你举世的风华何人知晓
你治世的主张且看今朝
看吧,那舟车中的客,山泽边的渔樵
春风里,几曾歇脚
你疲惫的身躯,你失落的双眸
啊——,都变成那直行的大道
切莫说挂帆云海,休提甚和寡曲高
那颗心要往百姓里抛,百姓里抛
四基山端庄巍峨
泗河水烟波浩渺
——那红日穿破了云霓
听,亚圣林万顷松涛
……
歌声久久回荡。我想,这肯定是一位乡间的高人,他,所长,还有老马和老孟他们,不都是守护着灵魂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