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越来越多的听到人工智能,智能时代的概念,身边也越来越多的看到Alpha、无人驾驶、智能物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持续的思考胜过持续的学习,好问题有时候胜过好答案。就智能时代,我也提五个问题。
一、证据-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智能时代?(有没有)我们怎么知道是对的,是错的?(对不对)
证据,重点解决的是“有没有”和“对不对”,因为思考问题必须要先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个人认为这两者还是有个先后,先看“有没有”,再看“对不对”。“有没有”要通过主观的感知和客观的观察来证实,时下异常火爆的“人工智能”,通过自己一系列的感知和尝试(是近距离的观察甚至亲身性的体会,请注意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发现我们正在甚至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利用了大量智能工具,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或理论探讨,已经有了很多的应用,确实“有”。“对不对”则更多的涉及到判断的标准,而这一点通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就给人思考问题来说,还是应当有所思考,毕竟在我们的认知潜意识中往往是:对而后能信,信而后能行。那么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时代到底对不对?个人认为技术没有对错,智能时代自身并不具备非对错,对与不对要看怎么应用,要看对我们、对世界会带来什么……
二、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正不正)
视角,其实这是对于“对不对”的再思考,个人称之为“正不正”。因为对不对很多时候不是客观的判断,更多的是主观的心证,在心证过程中就涉及的标准问题。而标准并不总是客观不变、科学可靠的,需要总是换个角度来审视,常常看看自己思考的视角“正不正”,这里面好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自纠”,自己换个视角;另一个是“他纠”,假定自己是“他人”(或者真是他人站出来),站在他人视角上(或由他人亲自提供视角,而非假定自己是他人)再衡量。现在面对智能时代,不外乎有几种观点:一是积极迎接,开心面对,借助智能时代的红利,快速发展;二是封闭回避,充满担忧,从意识到行动抵制智能,坚守所谓的经典;三是没有什么明确观点,不喜不悲,遇到了再说。这几种视角对我们认知智能时代都有其价值和参考,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客观。
三、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常不常)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联系,其实是对问题的深入化和规律化思考,个人称之为“常不常”。很多人看问题是杂乱无章的,比如,早上出门开始发现:车行不规范、路边乱占道、行人不走斑马线……有时候第一反应,车行不规范是前面开车的low,路边乱占道是停车的没品,行人不走斑马线是习惯不好……其实如果这些是你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可以称之为“常”的话,那可以概括一下就是:你所在的城市交通治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当然也同时有市民道德水平亟待提升)。但规律化的问题才能带来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也才能得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把问题串成线、织成网),而不是散乱无章。对于智能时代的思考更加应该如此,不应该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的思考智能时代的大趋势、大规律。
四、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异不异)
猜想,则是对规律化问题的逆向再思考,个人称之为“异不异”。这个问题并不同于正不正的价值判断的再思考,而是对于规律化问题的个性化探究。是在习以为“常”后发现的与众不同之处,可能是一类规律化思考与相关规律化思考甚至是相抵触规律化的对比思考,是对问题的更深入一层的思考。正如我们在财富自由训练营中,有巴菲特老爷子不去触碰不懂的领域的箴言(内心深处很是认同,有着诸多的投资教训),但同时在积极的尝试数字货币投资(从个人角度恐怕很难讲对数字货币是真懂)。“异不异”是对规律化思考和其他规律化思考进行辨析、思考的重要过程。更好的认知和进入智能时代,更需要我们了解智能时代的差异,了解其与之前的不同,找到所谓智能时代的“智能之处”,而不是仅仅认为智能时代就是工具的进步。
五、相关:它为什么重要?(要不要)它是不是重要?
相关,准确的来说应该翻译为重要(relevent有价值的,重要的),是对问题的价值性思考,个人称之为“要不要”。这个问题其实是对问题价值的判断,是站在问题之外对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某个问题是不是重要,是不是有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认知自我是否具有价值、对于认知世界(他人)是否具有价值、对于调整自我与世界(他 人)的关系是否重要。而智能时代的重要之处恰恰在于其可以对认知自我、认知世界和调整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方面都有难以替代的巨大进步。
未来,应该在审视中拥抱智能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