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我们的文化归宿

作者: 卓华艺境 | 来源:发表于2017-06-04 11:32 被阅读55次


    Paulette Richards 是我去年在 NIADA(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merican Doll Artists)艺术家会议上认识的一位来自美国华盛顿的文学博士,她不仅精通法语和西班牙语,还是一个专业的舞者,但她对木偶艺术却一直情有独钟,近年来她的理想是推动非洲的民间艺术,为此她写了很多有质量的学术论文,还拍了许多有意思的视频。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参加会议的新人,所以整个会议期间我们俩都泡在一起,当然也分享了很多彼此对艺术的看法。因为投缘,所以从美国回来后,我们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Paulette对我在NIADA上呈现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所以她希望以一种采访的形式来深入了解我们在创作上的想法和观点等。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次特别难得的交流机会。通过她的视角,我不仅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同感,特别是关于「意境」的讨论,也让我更加清晰地界定了我们的艺术风格。

    对话 Dr. Richards - 关于「意境」

    Paulette

    在《珍禽》,《昆虫》,《群》这几组作品中,并没有人物形象出现,这些生物虽不是拟人化的形象,但却都被赋予了一种个性。我在这些精美绝伦的场景雕塑中读出了一种对自然世界深深的敬畏感。如果我无法去户外感受自然,那么考虑在家中放置这样一个微型的自然世界也会感到无比放松。你所有的作品都有这种宁静的感觉,看着他们就像是在忙绿的一天中突然停下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或者是花几分钟做一个令人舒畅的冥想。是本来就有这样一种沉思式艺术传统还是你在有意识地开辟一个新的路径?

    Zora

    一半一半。在风格和意境上,有来自传统的影响。也许你会从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发现相似的意境,我特别喜欢这种充满哲学意味的山水画,通过大片的留白及虚虚实实的笔法营造出一种无限和广阔的空间,虽然不着一丝颜色,但是却能从中读出大千世界的丰富与包容,以及一种哲学家式的孤独和思考,而且很多山水画的尺幅并不大,我每每看到原作时都惊讶于方寸之间竟然能绵延千里。但是却极少有人用雕塑去描绘这样的意境,而且这样一种形而上的意境与注重实用的民俗手工艺又是非常冲突的,所以我很想看看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但事实上,「实用」并不一定是手工艺的必要属性。如果将手工艺纯粹地抽离出来,那么它就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观念的手段。应该说是我母亲卓越的才能加之我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促使我们无意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

    精灵谷 | 群 - 骑士

    Paulette

    在你的作品中有一些人物是身着现代服装,但她们所处的环境却并不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样子。为什么你的人物会跟自然有如此强烈的关系?

    Zora

    首先,工业化及城市化已经把世界弄的乌烟瘴气了,而且我们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的环境下长大的。不夸张地说,如果仍旧让我们去表现城市生活的话,真的会令人抑郁。相比现实生活,我们的作品其实散发出了一种比较强烈的规避态度,而规避的背后其实是疗愈。对我们来说,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然后再通过视觉艺术把它们表达出来会有一种奇妙的治愈效果,内心会觉得平静而充沛。这种表达虽然比较私密但其实会引起广泛的共鸣。我们想追求什么,表达什么,取决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失什么。

    其次,「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焦点。所谓的「天」,其中本就是有自然的意思。这个话题比较复杂,关于该观点有大量的文字著述,但这个基本思想是渗透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熟悉中国画,你会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是第一位的。「意境」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的「意境」,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和谐优美的氛围,一种可供想象的空间,当然城市也是空间,但是城市不管再大都始终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只有自然是一片可以自由放纵心性的广阔空间。

    此外,我不太喜欢在人偶艺术中强调「偶」的感觉。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离开了自然这个整体,我不认为人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把人偶融合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环境里,在我们的作品里,人和景的投入是等比例的,但并不是说人物在我们的作品里就是位居二位的,毕竟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人偶艺术家来说,他们并不接受这样的形式。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外国的艺术家,我所见到的人偶作品几乎都是孤立的站在那裡,有简单的基座但却没有景的塑造,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这似乎也变成了一种「权威」或者说「传统」。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去开辟一个新的道路。准确地说,我们也许不算是人偶艺术家,但同样我也不确定我们是否属於其他类别的艺术家。但不管怎么说,我希望从传统中发展一些新的,不一样的,有意思的东西。在我看来,艺术只有好坏而没有对错。

    「意境」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但跟外国人解释起来却很难找到一两个特别贴切的词,能查到的现有翻译如:

    aesthetic mood(艺术氛围)

    artistic conception(艺术概念)

    creative concept(创作概念)

    但这些都不能概括中国人追求的那种自然与诗意所融合的空间感。如果单说自然或诗意都容易理解,国外的艺术家也有很多专注于描绘自然的,其中不乏唯美自然的作品,也很有意境。但与中国艺术家相比,西方的艺术家们更追求艺术的表现语言, 而非一种比较哲学化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但「意境」既然作为一种对美感的最高追求标准,那么一件有意境的作品是没有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就如Paulette感受到的一样。如果一定要讨论也只是追问这种「美感」到底从何而来?

    倪瓒山水 女儿国 | 归宿 - 寻找

    事实上,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想过太多关于理论的东西,只是本能地遵循内心的一种需要。而「意境」这个说不清的词也是我们在完成作品之后读出来的,这个发现不仅惊喜了我们自己也成功地惊艳了观眾。这种「美」就好像是一种文化基因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读懂的美,是每一个热爱自然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当我带着这样一种「意境」去参加NIADA会议的时候,我得到了来自欧美艺术家们的赞赏,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冲突。

    当我们说「懂」的时候通常是表达对美的一种感性的认识,而当我们说「不懂」的时候,往往是来自于文化差异上的排斥。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一种排斥,才形成了一个交流的可能。在NIADA的艺术家们看来,尽管她们都觉得我们的作品很美很棒,但他们不是很理解人偶与景结合起来的表现方式,她们认为人偶就是人偶,讲述一个故事可以用服饰和动作来完成,并不需要在景的设计和制作上花费太多的功夫。但这恰恰是我想突破的界限。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才发现在我们的创作中不管有没有人物的参与,追求意境美不仅是我们内心的一种需要,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归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境是我们的文化归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yv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