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2017
“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游客”等字眼儿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各大城市皆可看到,“中国式”越来越热化,而我们大国一直倡导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现在居然也被众人称为“中国式教育”。这是否有所指教育轨道有所偏离呢?
“中国式”教育孩子要从小教育,这在中国传统就有所注重。前几年,大多数孩子到了三四岁被送至幼儿园,意为“启蒙阶段”。近年来,启蒙受外国影响,便有了早教班。早教趋势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亲子课堂。而中国的大部分父母认为这是无用功,甚至有的公然说这是“烧钱专利”,孩子小时候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长大了再管教也不迟。也有的认为保姆比老师更重要。曾经听一位家长这样说过:“上什么早教班,还不如在家里请个保姆,又能带小孩,又能打扫卫生。”真是可悲,单方面地以为孩子吃好睡好就是管教,而不注重大方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幼儿园放学后问孩子的问题是“小宝,今天老师给你喝牛奶了吗?老师给你吃饼干了吗?”这源于父母认为,孩子在上一年级以前,在幼儿园快乐就好,别的无所谓。殊不知,孩子六岁以前是黄金时期,很多习惯都是在这个时候养成,乃至于影响未来发展。同年龄段的美国孩子放学回到家后,他们的父母是这样问的“彼得,今天你主动问了老师什么?或者有没有帮老师做一些能做的事情?”显然,外国父母很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以及习惯养成。
“中国式”教育也有非常多的家长是非常注重教育的,但是溺爱教育普遍。暑假在一家国际早教中心,见识过一位这样的母亲,孩子在早教班,而这位母亲一天至少来中心看望七八次。原因只有三个字,那就是“不放心。”在家里为孩子包办太多,到了早教班唯恐孩子不能自主做很多事情。不放手,孩子是永远不会成长的。放学后。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孩子动手了,孩子各方父母都是先看自己孩子有没有受伤,眼神从来不会关注到对方孩子。若是自己孩子受伤了,不分青红皂白,立马把责任归咎到另一个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怎么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呢?从小受这样的教育的孩子,长大了碰到任何问题都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永远不会思考自己的过错,永远不会进步。可见,父母的溺爱,以及没有以身作则,在孩子小小的内心,扎根是很深的。言传身教,在一开始就丢失了。
“中国式”教育到了小学,甚至是初中,乃至于高中大学。“分数”,“学历”似乎成了一个学生的代名词,小学的孩子放学后,父母通常会这样问“今天老师都教了些什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一个健全的人格难道不需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还有孩子的能力培养吗?孩子没考好,或者只差一分就满分,家长会这样说“又没考好,你还有什么用,就差一分?一分都拿不到,就不要学了。”在父母眼里看来,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学历门槛也越来越普遍,令大家匪夷所思的是,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生去菜市场卖猪肉。其实,高分低能儿从本质上的教育就已经凸显了。在美国,是没有分数的,更不会把学生的成绩排名打在一张表上公开。这种行为是歧视,在美国是可以告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大家都在学习,确实有优等和差等,但从来不公开,所以,团队精神往往很好。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压力也不会产生过多影响。
“中国式”教育希望未来的“中国式教育”是好的大国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应该有这八个字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