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开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公开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作者: 作者如意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16:39 被阅读0次
    公开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回顾前两周刚刚结束的公开课活动,让我倍感欣慰,我们四数组一起学习与研讨、讨论教材问题、教学问题、学生问题(认知)、最终确立方向,大家在教研中畅所欲言,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一个极具凝聚力的团队。

          本次的公开课,我们四数组选定《线与角》整个单元进行研讨,每个老师都在精心准备,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呈现精彩课堂。活动持续了一周,但是所有老师提前一两周就开始认真研讨、查阅资料、试讲、上课。每一环节的改进,都是整个小组内伙伴的互相帮助。

    【准备篇】

    【精彩篇】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教学,让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提高以及改进的方向。短短一周的活动,在大教研组长冯导以及同伴的分析评课中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自我不断进步。

    【反思篇】

        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真正留给了我们一些一些什么呢?

        通过公开课教学,我们组内的各位老师有着各自的教学反思,下面是我们四数组整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供老师们参考,如有不恰之处,希望批评指正。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完成第一课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是在平面图形长方形中重新认识垂直、平行。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上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重点在于理解形成垂直以及平行的位置关系的因素是什么?从而建构扎实的观念建构,沟通三种语言的转换,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理解命名垂线以及平行线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审视数学中抽象的表征方式,鼓励孩子发明创造,让孩子认知冲突成为教学的着力点。所以在课上用了很长时间孩子在创造图形语言以及符号语言,这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惊喜,看到了一个活泼泼孩子对数学奥秘探究的渴望和向往。但是在开课时没有给孩子辨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是垂直关系,那么两条线段呢?虽然老师认为很简单,可是孩子的是存在认知冲突的。通过评课更加清楚了只是背后的逻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意识到要将时间留给孩子安静思考,留给孩子大胆创造。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人为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王如意)


        在不断地研课打磨及试讲评课的过程中让我对《平行与垂直》这一课有了新的认识把握,同时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了很多感悟。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很多亮点,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本节课安排内容较多,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课堂节奏把握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平行与垂直的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应当避免教师直接引入,由学生发明创造性提出。3.对于概念的构建问题应当语言严谨,清晰准确,细节处理得当,过渡语的设计明确具体。4.在具体操作垂线和平行线的过程中,学生对一组垂线和一组平行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一些同学对利用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操作不当、不规范。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注重概念的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讨论,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同时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相信自己能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地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地自我成长中创新。(张梦晓)


        本次公开课《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接班以来第一次和孩子们一起给大家呈现出来的课堂,最终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有完美的地方,也有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下面,就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做出以下反思:1.课堂初始进程太快,在让学生主动分类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与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万幸的是自己慢慢调整了课堂进度,使得本节课得以顺利完成。2.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对于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的还不够深刻。只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去给孩子们讲解,而忽略了位置关系背后隐藏的数量关系。3.在沟通旋转与垂直的联系过程中,由于操作过快,没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导致学生在最后的总结本节课知识框架时遭遇了问题。

        课堂结束后,虽然老师们在评课的过程中给予了肯定,但是自己也会更加努力,做一个有心人,善学善钻善创新,让我的数学课堂更加生机勃勃和精彩。(孙慧敏)


        总结分析我自己公开课《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一板块分类,以往学生分类杂乱,我们既想向学生认识到直线可以无限延伸,延伸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但又不想把这个关键点直接“讲穿”,因为一旦“讲穿”这个环节思考性就不强了。课就在老师欲讲而有意不讲、学生越分越混乱中浪费时间。所以本环节教师采用讲授法直接带领学生分类。课后和教研组再次研磨,可以把这几种情况挑选出来,让学生自己分组,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定义平行时,引入正方体和长方体体会平行的前提在同一平面。在长方体上感知看似在两个面上,实际又能构成一个新的平面,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很难理解,可不设计。通过旋转命名“垂直”环节,学生体会垂直就是特殊相交不到位。

        最后,本节课的目标基本实现,学生认识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知道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司马竹娟)


          “线”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但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创设情境方面,我还是选取了学生喜爱ppt图画和点动成线的实例这一情境为基奠,让学生来抓住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进而学习其特点。直线,线段、射线都是运用此方式,我认为只要抓住每一个线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以自学为主以老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大胆放手给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单,当然孩子在完成学习单时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激发了学生强烈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尝试在小组内解决,并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进而学习新的内容。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三种线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区分方面有时还不能把握的很好,我认为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加深。

        这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如:本节课学生虽然很活跃,但是可能或缺的学生覆盖了一些不懂得学生,我应该注意起来这种情况。怎么能使学生去主动自觉的想学数学这门功课,怎么样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其次,我在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另外,在教学预设的出发点还要考虑到学生情况。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党伟琴)


          通过准备的公开课,以及课后评课,对《角的度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角的度量》是一节操作性比较强的课,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据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通过本节课教学,我觉得今后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课堂教学要讲求针对性、提高性和巩固性,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学生生提出“什么时候读量角器内、外圈上的数字?”时,我没有抓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机遇,而把问题留到后面找30°、45°、60°、90°、120°的角时解决,这样处理不够恰当,如果马上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就能顺利解决区分量角时从哪一边的0°刻度线读起的教学难点,而不要留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实践应用环节中,量五角星的一个内角时出现“40°”、“35°”等不同答案,由于急着要小结,以结束教学而没有针对不同的答案探讨量角时出现较大的误差的原因,失去一个提高量角技能的好机会。(二)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显性目标,还应关注隐性目标,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思考,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度量角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使用量角器一种,本课的开始还应该增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度量角,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三)课堂教学要灵动有效。面对课堂生成要灵活处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程序。(陈科亮)


        通过《角的度量》的课前思考和教学实践,做一下教学反思:一、顺着学的路径思考,则教的路径就会顺应学。像今天这样认识量角器,不就是根据了量角器的做法、遵循了量角器的本质吗?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把事件做正确,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思考做正确的事。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身为老师的我们最好不要看似“好心的”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通过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抓住事物的本质,了解知识的源头,让学生感受到各种设计产生的必要性,在“需要”的前提下改良与创造——这样的“调动”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自主尝试,会发现认识量角器和学会量角原来如此简单。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源头,则找准了学习的入口。以前教“角的度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还是连量角器都不知道怎么摆放;而今天,学生都会量角了,并且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因为以前的我们只讲“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条边和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但没有讲量角的实质是什么。正是因为缺乏整体把握,因此所谓“二合一看”的那些看似简洁、颇得要领的口诀,对孩子来说并不得要领。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词语反而增加学习的难度,教师附加的认知负荷挤占和压缩了学生生成的认知负荷,所以说我们原来的教法是阻扰了学生自由的“呼吸”。而学生通过自主“研发”,最终体悟到“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

          本节课让我终于找到了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指导学生量角方法的结合点,那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即知识的源头中去,绝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由知识源头引发的设想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习因而如此自然!(李红阳)


        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新知识,在这一节中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还要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能够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的条数。(一)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化,靠生活来理解数学。学校和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生活资源库,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线的认识,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如果不让学生利用生活去理解,那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中,教师敏锐地抓住现实生活情境,感触线段、射线、直线是笔直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二)充分让学生自主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有了生活实例这一形象的感观情境,学生思维的匣子就打开了,一个个“我发现了”应运而生,我发现了问题,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发现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的,学生测量方法的多样化,令老师惊叹。(张鑫林)


          公开课的课后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是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真实的感受,坚信终究会突破自己。

          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年功,我们追求完美课堂的脚步,永不停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开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km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