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卫群 2018.10.4
凤市儒桥记
小时候在乡下住,早晨起来看到的那几座破瓦土泥房、几块种不完的泥田、几排走不完的泥山路,晚上看到也还是那几座破瓦土泥房、几块种不完的泥田、几排走不完的泥山路,觉得它们总给我带来许多辛酸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留恋。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有同样的分别,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后来却常常变成了甜美的回忆。
二十几年前,我考上大学,从此远离了这个带着泥味的家乡。最近读到朱光潜的《谈美》一文,才明白这个审美的道理:人们常常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才能把一些曾经的事情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读。一件本来让人劳累辛苦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因为远离了烈日寒风耕作之苦,现在觉得乡下的况味越来越似陶潜笔下的悠然农耕。我的家乡——儒桥村,凤起之市,儒商之乡,在我的眼里就是这样一个诗画田园、悠然农耕的典范。
说起儒桥,也许你不知道,但一提出制笔之乡——分水,相信大部分人都会知道。如今,分水的制笔业早已走向世界,世界的三分之一的笔是从分水运出去的。分水这个千年古镇,始建于唐武德4年。唐朝状元施肩吾,曾在分水镇的五云山上就读,因此分水也就有状元故里的美誉。儒桥村,就是分水镇的一个中心村,也是分水制笔的发源地,目前已成为国家级2A村落景区、杭州市中心村。
从杭城出发,驱车沿着320国道向西百里。沿着S型的公路,远远望见中国美院规划设计院专家设计的村口建筑——水墨丹青,几何线条,树立的粉墙上三个红色大字的“儒桥村”,与周围田畈五色相映,浓淡变化恰到好处。
凤市儒桥记儒桥地处分水江上游,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山峦重叠,溪涧纵横,竹林层叠,山清水秀。村内有前溪、后溪两条溪流经过,其溪名曰“雏溪”,其中后溪穿村而过。
穿过村口古色古香的廊桥,沿着光滑透亮的鹅卵石铺成的乡间小道,你就可以来到村庄的标志性建筑处——石拱桥雏桥古迹。雏桥,又名雏凤桥,据记载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清光绪4年被大水冲毁,光绪24年重建。由许多巨大的青石板筑成的单孔石拱桥——雏桥,横跨于溪水之上,古藤缠绕,甚至看不清它的真身。夏天涨水时,古桥上的藤蔓伸进了水面随着流水左右飘荡,让人惊奇。
小时候,无数个月明之夜,与三五个小友嬉戏于拱桥之上,用细竹竿接龙挑摘古藤上不知名的果子。掰开微黄的、类似于无花果的成熟果子,舔食里面的果肉与果汁,酸甜酸甜,觉得是美味。
夏日炎热难熬,挎着一竹篮脏衣服,跟着一群大人们坐于桥下石板上,一边用清澈的溪水洗刷着衣服上的汗味,一边听老人们说雏桥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吴王夫差,复国后,西施回归祖国,越国宰相范蠡携夫人西施隐居于此。据说,当时两人考察了周围的山形,感觉山体形似凤凰,独缺凤尾。于是使人修筑两条长堤以续凤凰之美,又因雏河阻隔,于是修“雏桥”以连之。后因儒家读书人的缘故,将“雏桥”更名为“儒桥”。村,因桥得名。
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渊源的,村中山形确似凤凰。儒桥村,古称凤市街。据《光绪分水县志》载:“凤市在县西十里,相传昔人垦地,遇古冢有凤飞出,因名其地为凤市。”
雏桥,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也见证了儒桥村岁月变迁。雏桥周围,有百年古树多株,寺庙一间,保存较为完好。据记载,凤市古街早在清朝就十分繁华。据村里老人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雏桥两岸还十分热闹:傅义和、周泰和两片大的南货店、盛昌布店,三爿豆腐店,还有粉干店、茶店、馒头店、打铁店、剃头店、豆腐店等。如今,这一切都不在了,村里就在雏河西边的粉墙上画上了画,再现了当时豆腐店热气腾腾、街上的修伞补锅、磨剪子戗菜刀的热闹场景。
沿着雏河,逶迤曲折行走至前溪与后溪的两溪汇合处,九龙生态绿道就展现在眼前。村里的老人、小孩,每日晚饭后最喜欢在九龙绿道上一边漫步吹风,一边享受着一家人的温情交流。村里的年轻人,则更喜欢在清晨五六点,穿上轻便的鞋子,绕着后溪一圈圈地跑步晨练。
凤市儒桥记踏着画着五道彩虹线的柏油路,放眼于溪水边的美景。两岸芦苇荡漾,溪水碧绿温润,湖面白鹭翔集。色彩刚好,不浓不淡,温润典雅,确是适合休闲的色彩。天青,水青,山青,山与云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静寂淡雅的氛围,真的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色。湖上影子,惟长堤两痕,湖心洲几点,与余人一芥,飞白鹭两三粒而已”。此情此景,化用张岱的文字十分恰当。
从村民轻快的步履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惬意。如今的儒桥村田畈里,水稻田的周边出现了百合花、猕猴桃、樱桃的种植地。稻田里,收割机早已代替了人力,少了过去日子收割的艰辛。且不说白天凤凰谷漂流的刺激奔放,且不说到自家园子里挖个蕃薯剥个毛豆的恬淡慵懒,单说一到入夜时分村民的去所就够吸引你了。夜晚刚来临,古树公园和康乐公园就开始彰显着各自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村民前往。这两个公园一个清幽雅致,一个热闹喧腾。在古树公园,喜欢清静的村民可以在这里漫步于古树下且听风吟,而喜欢热闹的村民则来到康乐公园,打篮球、跳排舞、唱戏曲……好一派现代农村的生活场景!
儒桥的村民们传承较为完整的农耕民俗,与水与风相戏,没有压力的恬静。有人赞曰:“蓝天碧云,白鹭飞处竹林层叠;御风山娇,儒客居内临溪而眠。”环境因人而生,人因环境而长。“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在儒桥生活久了,人的性情也变得沉静温和。
过去,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现在,读书人常羡慕种田人。我个人认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种农耕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底子里,即便你远离农村三十年,它照样流淌在你的血液里。这种文化源远流长,是有十分的道理的:分工简单,不用叫人学会尔虞我诈的商业技巧,简单而和谐,与儒家思想契合。
儒桥——这个国家级村落景区,寄寓了这个地方历历代代农民的儒家农耕文化精神。这也许是我,也是每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当代城里人,一到长假就迫不及待地从纷繁嘈杂的城市逃离到乡下的缘故。
凤市儒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