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蹓跶过来,按原路返回,准备回酒店给手机充电,刚拐进酒店的小巷子,就看见几个人在那里搞街拍,我看了看他们镜头对着的位置,原来是一处五六层高的欧式风格的老建筑,这老建筑门廊有几根圆柱子,从一楼直接窜到二楼,柱子上端还有雕花,甚是古朴典雅。这几根柱子应该也是这栋楼的精华所在。
整栋楼的颜色是一种土灰色,这土灰色隐隐地泛着一抺绿,好似投上了几百年的青苔的影子,有种说不出的肃穆之感。之后多次都看到有人在这里搞专业拍摄。
看这楼这么有历史,我也走过去,望了望,见墙壁上挂了一面牌子,上面写着:优秀历史建筑,香港路59号,原上海银行公会,1925年建⋯⋯等等字样。想来,在旧上海,这里也曾是金融中心的繁华之地,如今闲置在这小小弄堂里,安安静静地享受它的耄耋之年。
边走边看,竟又看见一处粥店,看了看手机时间,马上12点整,胃姑娘此时苏醒,已开始闹腾,两人决定,早晨的面吃的有点饱,中午喝碗粥打发了事。
早歺吃面,中歺喝粥,出门在外,有的吃足矣!吃饱喝足,出了粥店,阳光正好,回酒店休息身体,给手机充电。
到黄浦江边没有坐船,没有过江,没去浦东,总有点遗憾和失落,躺在床上刷手机,刷导航,寻找下一步要去的景点,刷来刷去,决定去上海市博物馆。
网上有一页贴子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可用三句话总结:
“去过上博吗”,“没有”,“上博你都没去过!找机会去”。
这足以说明这上海博物馆在博物馆界的位置举足轻重。
稍作休息,开始出发,我跟着大朱,大朱跟着导航,又不知走了几道巷子几个弄堂几条大街,大约两点多终于站在长龙般的队伍里等候入馆。
队伍里有人拉着26寸的行李箱在排队,不知是刚落抵上海还是看完馆准备离开。
有人穿着羽绒服,而旁边和他说话的人则穿着短裤,凉鞋。
老人坐着轮椅,几个月大的孩子被父母抱在怀中,小屁股坐在大人腰上挂的坐垫上,两只小腿甩来甩去。
如此大众化的参观队伍,让人觉得人世间烟火气爆棚。
队虽排的很长,但人员流动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没等几分钟,我们也顺利入馆。
在排队等候其间,我在网上杳了一下,上海博物馆分地下2层,地面5层,博物馆内部按功能分6个区。一至四层依次为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雕塑、玉器、钱币、印章、少数民族、工艺等12个专馆和2个临时展厅。
此时看了一下时间表,距五点钟闭馆,只剩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这如此多的展馆,估计也只够走马观花,养养眼。
博物馆里的藏品都是宝,在喜欢的宝贝面前驻足停留,心怀敬畏,欢喜愉悦,恨不能把它植入自己的脑子,留作永久的纪念,可如今回忆起来却感觉大多都成了过眼云烟,印象竟模糊了。
馆内宝贝自是数不清道不完,影响最深的是三楼的钱币展厅,真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应有尽有。
钱,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东西,在这里依然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
其中有一枚成吉思汗金币,那么薄又那么精致,真是佩服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有三个看上去长得像印度或者东亚一带的大眠睛的少年,大概是跟了家人旅游,看上去对中国文化一点兴趣也没有,他们穿着短袖短裤,叽哩咕噜打打闹闹,用手一遍又一遍去摸一架古代铸造钱币的机器,那机器上明明标识着请勿手摸,且用一个划了红色斜线的手掌图示意不能手动。但他们依然熟视无睹,引来其他参观者的鄙夷目光。看来调皮的孩子到处有,但是出了国门还是要注意形象滴!
给我影响深刻的还有一个展馆,应该是印章馆,从小如玉米粒到大若手掌,从普通泥砖到无价玉石,方寸之间,中国文化的瑰宝灿若星辰,
更可喜的是博物馆布展人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参观者更清楚更直观的来参观展品,有些小小的印章他们用放大镜和折射原理让观者一睹芳容,当我凑上前,把自已的目光从斑驳的印章上转到被拓印清晰的投射台上时,瞬间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感觉那枚印章正鲜活而又生动地发挥它原有的实际作用,而不是仅仅只作为一个展品。
有一枚印章只剩半块残章,斑驳不堪。使我联想到它经过的岁月流河,不知它经了多少人的珍爱和庇护,才存活至此。
当然陶瓷馆的一个唐代陶仕女,让我喜欢的驻足长久,至今记忆犹新。她圆润丰满的面庞,云朵一样的发髻,细长的眉眼,娇小的嘴唇,无不显示大唐盛世少女的生命活力和青春之美。由其是脸颊上的两朵红晕搭在丰腴柔美的体态上 ,不知是那个时代的妆容,还是其自身的健康肤色,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唐朝女人的健康生活状态。
来之前在网上得知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馆最是了不得,具有国宝级书画作品数件,无奈此时恰逢书画馆闭馆,所以也只能微感遗憾了。
从博物馆后门出来,在手机定位上一看,原来已到上海人民广场,我坐在广场台阶上,腿酸脚胀,一步路也不想走,这一顿观宝大餐真让人大解眼瘾,虽说走马观花,看上去有点流于形式,但多多少少给自己贫瘠的精神家园添砖加瓦了,呵呵!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八,去过上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