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表妹被Sir安利了部冷门美剧。
结果安利完,他就刷大热的《西部世界》去了,倒是表妹我,一直追到现在。
现在,表妹终于可以把这部剧甩在他脸上,看看什么叫做坚持就是胜利——
《我们这一天》
This Is US
开播至今,评分一路上涨——
豆瓣从9.3涨到9.5,IMDb从8.8涨到8.9。
收视也是一路狂飙越来越火,收官时更成为当晚所有节目和美剧的收视率冠军,达到1284万观看人次。
而编剧丹·福格尔曼扬眉吐气,一扫“三部剧集被砍”的黑历史,被NBC提前续订二、三季。
哼!没料到吧,它才是去年藏得最久的黑马@Sir。
没有提醒笑点的观众笑声,没有荒诞夸张的奇怪角色,没有想象力不够用的烧脑情节。
《我们这一天》,是美剧里少见的家庭生活题材。
它用18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故事。
生活题材的作品,表妹看过的也不少。
《请回答》《光阴的故事》《步履不停》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越平淡,越熟悉;越亲切,越怀念。
用最少的戏剧化,呈现生活本来面貌;用最细腻的镜头,捕捉被我们粗心忽略的细碎日常;以最精准的台词,勾出被理智和现实钳制的情绪。
还有一个特点,大多表现的是亚洲家庭特有的细腻质感。
而美剧,给表妹的印象通常是火爆、大尺度、快节奏。
没想到在地球的另一边,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居然也让表妹看得感同身受,跟着他们哭了笑,笑了哭。
《我们这一天》证明了,即使文化不同,但那种建立家庭的挣扎与焦虑,我们都太熟。
杰克和丽贝卡是对让人羡慕的小夫妻,男俊女靓。小日子过得滋润:喝喝小酒,见见朋友,一起看球(我觉得你已经开始想歪了)。
身边的朋友,似乎都在用亲身经历告诫他们:
有了孩子,生活就完了。
看着那些有个娃出个门都难的朋友,29岁的丽贝卡更坚定了决心——
“丁克”。
但你知道,flag立了,就是用来打脸的——
丽贝卡,意外怀孕了。
而且一怀就是三胞胎!
随之,杰克和丽贝卡的丁克生活彻底跑偏:带孩子,买房子,加倍赚钱……(用粤语念好像没那么难受,你试试)
“被迫上岗”的父母,会成为好父母吗?
《我们这一天》来到36年后的三个家庭——
丽贝卡的家庭;三胞胎中在一起生活的两兄妹凯文和凯特;还有小黑哥兰道尔组建的新家庭,他是三胞胎其中一人夭折后,父母领养的孩子。
《我们这一天》用三个孩子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条时间线,像镜像般,把这个家庭的两面呈现到观众的眼前。
你会骇然地发现,成长轨迹中埋下的伏笔,居然会伴随我们一生。
比如,丽贝卡不懂橄榄球,杰克看球激动得不行,自己只能一脸懵逼。
于是她想起了小时候——
母亲只能在父亲看球时给他递啤酒,帮他赶孩子,然后什么也不做地看着他。
她意识到,那种没有参与感的家庭生活,真是惨。
所以她主动跟着杰克,了解起了橄榄球。
而杰克小时候,跟自己不亲的父亲,每到橄榄球决赛,父亲都会让自己坐下一起看球。虽然俩人什么话都不说,但他记住了那种和父亲一起的感觉。
所以,自己当了父亲的杰克,不仅会在决赛这天陪孩子一起看球,还允许孩子加油、大喊、乱蹦乱跳,甚至准备了特别的“道具”——
“恐怖毛巾”。
那是1975年,匹兹堡钢人队的热血前广播主播Myron Cope,在季后赛提出的想法。
他呼吁当地球迷,挥着黄黑色的“恐怖毛巾”为球队加油。
这种个人生活与历史的勾连,是不是很像韩剧《请回答1988》?
是的,很多人都将《我们这一天》称为“美版请回答”。
最让表妹扎心的是,这两部剧都说出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点:
家庭,不仅关乎亲子教育,同时还是成人教育。
正如剧中父亲都说过的相同的话——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
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听我说,我知道我比你年纪大,我知道我是成年人了
但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些,好吗?我也是第一次
我有了你们三个,我在努力
对不起,我本该在你身边的,我以后都会在你身边的
能给我一个拥抱吗?
来自ZiMuZu字幕组,下同
是的,父亲也有他的父亲,他也总是被当成儿子。
只有他自己的孩子,才能教会他怎样当父亲。
这样的学习,从来不简单。
《请回答1988》中,父亲对小女儿德善说了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很抱歉不该总是偏心,让她受委屈。
可是,有天家里煤气泄漏,德善爸爸却还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想救大女儿和儿子,忘记还在睡觉的德善。
虽然知道不对,但在潜意识里,他对待三个孩子还是有分别心。
看吧,一家人相亲相爱,才不是童话里说的那么简单,温情中同样有难以言说的复杂和残酷。
《我们这一天》也有一个类似的心结。
丽贝卡怀上了三胞胎,名字都取好了:凯文、凯特、凯尔。家里的婴儿床、衣服和卧室,都是为“三个孩子”的出生准备的。
但因为难产,她失去了第三个孩子。巧的是,当天医院有人抱来一个街头的黑人弃婴。
于是他们领养了弃婴,把凯尔的名字给了他。
可是,丽贝卡还是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老三凯尔,总跟自己不亲。
老是哭,不肯吃奶,做什么都不配合,堪称“学龄前外人”。
她是想做一个好母亲,但领养的凯尔,更像是她死去孩子的替代品,用来填补她心中的一个缺口。
丽贝卡没有学会,把凯尔当成自己真正的孩子,去接受他。
不过,幸运的是,父母这门功课难是难,但并非学不会。
在找到凯尔生父之后,她决定,为孩子改名。
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兰道尔。(那是他亲生父亲给他母亲第一次念的诗的作者)
第一次聊天时,我为她读了诗
《我们这一天》用这个内心挣扎的过程,让所有人发现了家的神奇——弥补可以奏效,爱可以再生。
为人父母,他们都是第一回,但却做的并不差。
杰克和丽贝卡在孩子的身上,重新获得了更珍贵的“成人教育”。他们的成长,也提醒着所有曾对家庭失望过的人——
“你即将拥有的那个家,比你出生的那个家重要。”
我们经常说,血浓于水。但《我们这一天》讲的是,爱、理解、关怀这些东西,从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长期的学习。
老大凯文和老三兰道尔,没有血缘关系,从小就别扭。
经常斗嘴、打架,处不到一块。
长大之后,两个人尴尬的关系,连老三的老婆都看得出。
因为兰道尔是养子,人又懂事优秀,所以在凯文看来,他分走了大部分母亲的爱。
兄弟俩暗自较劲,维持了36年,直到成年后,他们终于因为一件小事再次撕破脸,打起来。
随着围观人群越来越多,凯文不屑地说了句:
这是我弟弟,你们是没见过兄弟打架吗?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两人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化学反应。
36岁的他们,终于彼此坦诚。
注意,俩人所坐的位置互换了
凯文坦白他一直介意的,是母亲偏爱兰道尔。
兰道尔也说出了,小时候难以释怀的芥蒂——
新学期开学,凯文的小伙伴指着兰道尔说:看啊,就是那个白加黑。
而凯文什么都没说,跟着小伙伴走了。
其实兰道尔不在意母亲是否偏爱,他真正介意的,是凯文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亲弟弟。
有些东西放心里,好像怎么也过不去。说出来,才发现原来是多么不值一提。
凯文和兰道尔,用了36年,终于成为了真正相互扶持的兄弟。
笑点总是不同步的俩兄弟
《我们这一天》,是难得的平凡美剧。
而像表妹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估计看完《我们这一天》还会有特别的触动,就像豆瓣网友@Dear梨花酱说的:
作为一个90后独生子女,看了这部剧,觉得计划生育害了我一辈子。@Dear梨花酱
独生子女有什么遗憾?
好多……简直说不清道不明。
非独生的朋友常常会炫耀:真好啊,家事有人商量,一起分担。
还有不少独生朋友感叹:不敢远嫁,不敢穷,不敢死……
不是自己怕,是想到现在的父母,怕。想到未来的孤独,也怕。
这都是我们生而背负的沉重。
有人说,现在二胎政策放开,总算好点吧?但计划生育的影响,并没那么容易消除——
就像观念的错位,认为“一胎”才是正常。
还有,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断层——不只我们没有兄弟姐妹,下一代也没有了叔叔伯伯、姑姑阿姨。
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就像《我们这一天》说的:
在我们身上缺失的,也许需要我们的孩子来教会我们。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看的,百度搜“我们这一天+天天美剧”找汁源
编辑助理:莫妮卡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