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喜马拉雅音频的文字版,想要收听节目可以喜马拉雅上搜索“吕什么”,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吕什么的读书空间。)
前面我通过四期的节目,给大家介绍了打造自己想要的人生,需要拥有的几个思维方式,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该如何自我强化,让自己能够脱颖而出。
首先,我们要走出舒适区。
我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脑子一热就要跑步、要减肥,但是刚刚坚持了两天,就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放弃,然后再回到自己以前的状态里面;或者,当我们准备换一个工作的时候,却又总是害怕面对未知的困难,于是每次都是失败。之所以有这种状态,就是因为我们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面不愿意出来。
所谓“舒适区”就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人们所固有的一种习惯、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属于一种心理定式,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心里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我们会感到很放松。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出来,就会变得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之所以我们很多事情坚持不下来,就是因为自己不能走出舒适区,打破原有的舒适的环境,逼自己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改变人或者改变环境。改变人,就是改变自己,逐步养成习惯,比如减肥这件事,我们可以通过跑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怎么坚持呢?我们可以刚开始给自己制定很容易完成的目标,比如,每天慢跑十分钟,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当自己每天不跑步都感觉少点什么的时候,再给自己增加适当的运动量;改变环境,就是改变那些令自己舒适的环境,哪怕只是一点很小的改变,还是减肥这件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进食的方法来完成,比如将自己的碗筷都换成小一号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就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给一些电影观众发放一些爆米花,有大桶装的,也有小桶装的,这些爆米花是两周前生产的,口味肯定不要太好,但是结果却是拿到大桶装的观众比拿到小桶装的观众多吃了将近三分之一,当他们换成新鲜的爆米花的时候,拿到大桶装的观众吃掉的更多。他们发现,仅仅是包装不同,就导致了进食量的很大不同,所以当我们想要走出舒适区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改变身边的一些小的环境,来改变自己。
另外还有一种舒适区,就是别人的舒适区。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我们身边总会有一种人,不去想怎么去进步,而是将那些高于自己的同类拉低到与自己相同的高度,这种心态会严重限制我们的发展,我们想要进一步强化自己,就需要克服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带来的压力,学着承受所谓的孤独感,但是,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可以很容易寻找到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小伙伴,共同进步。
第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斯坦福大学的伯尼·罗斯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手里拿着一个矿泉水瓶,对一名学生说:试试从我手中拿走这个瓶子,他抓紧瓶子,无论学生怎么用力都无法将瓶子拿走,第二次,他去掉了“试试”这个词,直接说:把这个瓶子从我手中拿走,这下学生用的力气更大了,但还是失败了,后来伯尼不断刺激这个学生,执意让被实验的同学将瓶子抢走,通常他们都是第三次才能把瓶子给抢过来。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这说明:尝试做某一件事情和真正做一件事情,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其实,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说自己要尝试做一件事情,比如很多人知道吸烟不好,就试着戒烟,往往就不能成功。
当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下定决心将事情做好,这里“做好”,是指付出100%的努力去做一件事情,而不仅仅是将这件事情完成就好了,而是把这件事情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有句话叫做:人生如戏,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人生这场戏的导演,但是人生没有彩排,做到最好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没有机会重新来过。
第三,要勇于承担责任
我们都知道,承担责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个人,能锻炼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提高自己的价值;对他人,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得到帮助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也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也能够在履行责任的行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关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我想每个人都知道,在这里我就不再多做阐述。
第四,要有共赢思维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史蒂芬·柯维写过一本书,叫做《第三选择》,他在书中指出,面对任何问题,大家习惯使用的第1选择就是按照“我”的方式来解决,第2选择就是按照“你”的方式来进行。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会有人觉得不公平。史蒂芬·柯维指出,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第3选择:超越你的或我的方式,设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让双方都能从冲突中找到一条出路,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第3选择”,也就是一种“共赢”的思维。生命不是比赛,只能有一方赢。当双方共赢、能够共同创造出一种新局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像两个人拼命争抢一个小蛋糕,不如一起合作将蛋糕做大。
另外,我们还要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僧侣与谜语》的作者兰迪·柯米萨就曾经说过,人们经常把“聪明的做事”和“正确的做事”搞混淆,聪明人常常会过渡分析某一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个他们认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解决方案,往往忽视他人的利益,这就不是正确选择,他指出我们要有共赢的思维,学会正确的做事,而不是聪明的做事。
第五,至少要有一项专精的技能
我们都听说过“木桶理论”,意思就是说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很多人以为这个理论是用于个人的,于是就什么都要学,寻求所谓的“均衡发展”,结果每方面都不太突出。其实,“木桶理论”说的是团队的分工合作,如果一个团队中某一个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的话,就会限制这个团队的发展,这反而需要我们去精通某一项技能,去成为最长的那根木板,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是所谓的“长木板”,那么这个团队就更可能是一个精英团队,也更容易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要有一个专精的技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团队中不可或缺。
通过这几期节目,我们了解了,想要自我强化,不但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进步,还需要不断克服来自身边的家人、朋友,带来的阻力,将自己从舒适圈里拉出来,发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学会接受失败,理智的忽视所谓的“不可能”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大放异彩,这也许会让我们的生活处于短暂的混乱之中,但是这种状态也会带领我们去往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方,让我们更有信心,将难题视为机遇,让我们相信所有的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从下期节目开始,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可迁移技能,分享一下我自己这十年来的一些经验,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后,谢谢大家收听我的节目,音频下方有文字版的内容,本音频的首发平台是微信公众号:吕什么的读书空间,大家也可以在简书搜索“吕什么”找到我,我们下期节目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