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红土坪待了二十几天,要开学了,我必须回家了。”大向开始叙述他回家的经历了。
大向先前一直在讲他去湖北红土坪找他爷爷的经历。那是1983年,在湘西北的农村地区,终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向的爷爷过去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文革的时候受到打压,甚至蒙冤受屈。1980年,大向的爷爷得到了平反。回到家后,大向的爷爷带了村里的一帮爷们就去了湖北的一个叫红土坪的一片山林里去烧炭,这一去竟然三年没有回家。于是家里人急了,婆婆,儿子媳妇,到处托人找寻他的去处。而大向已经读完了初一,刚放暑假,已经十三岁,家里的大人们觉得他可以独立去找寻他的爷爷,给他带足了干粮,就出发前去一百多里外的湖北红土坪找爷爷。
“当时只知道我爷爷的大致方向,我靠着一张勤问的嘴一路向东北方向找寻过去。我一致走到岗边河,终于在当地的村民口中了解到有一个像爷爷样子的人带着一帮人在红土坪的深山里烧炭。我最后在临河的一座山上找到了我爷爷。”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大向对开车的老毛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我在山上跟爷爷一起呆了六七天。爷爷怕我呆不惯,就把我交到了一个从桑植移民到红土坪山下村里的老乡家里住下来。”大向说。他接着讲了他在这个桑植老乡家里的生活情况。这个桑植老乡有四个孩子,大概在读小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而大向在县一中读书,学习认真,成绩颇为优秀,这便让他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崇拜的偶像。他每天指导他们学习,然后和他在岗边河旁玩。这个桑植老乡家也很富裕,一年喂了三四头大猪,粮食收成也极多,有肉吃有饭吃,这在那个时代是美好家庭的标准。在接近他找寻到爷爷二十天后,大向要回家了,因为暑假将过,他得回去上学了!
“爷爷烧了几年炭,但由于山里交通不便,他们烧的炭很难运送到鹤峰县的城镇里卖成钱,所以一直没有赚到多少钱,所以才在这几年里没脸带着一帮兄弟回家。他给了我读书的学费,让我一个人回家读书去。”大向就讲起了他一路回家的艰辛。
“虽然桑植老乡的四个孩子舍不得我,但我们不得不分别。桑植老乡为我炸了很多洋芋片片,包了很多炒好的腊肉,然后送我上路回家。”他说。直到到现在,他还非常感激这个桑植老乡呢!大向回忆,他又一路走一路问,一直走到梅天才在一个面馆里吃东西。他在面馆遇到了一个比他大八九岁的姓王的人,他是桑植洪家关的人。大向说他的一张嘴似乎遗传了他的爷爷,有点健谈善言的风格,不多时就与姓王的人讲熟了,而且还讲成了亲戚,成了他的舅舅,因为大向的母亲也姓王,呵呵。
“我们一路走山路,一直走到天黑,才走到洪家关!幸亏认了这个舅舅,不然这还真是一个大问题。你想一下,我只十三岁,身高只1米4左右,在大山里行走,又全部是山路!我到洪家关的时候,穿的胶凉鞋把我的两只脚底板打起了很多血泡!”大向对老毛子再一次感叹。“我就在王姓‘舅舅’家里住下了:用热水泡脚,用针刺穿脚泡,用‘舅舅’在乡医院买的药涂脚底板,在这个‘舅舅’家一直养了三天伤,然后才动身回家呢!才再去县城去上学。”大向给老毛子这样结束了他往年的一路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