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英语课的时候,聊到了有关普利策新闻奖的话题。老师给我们找了很多获奖的照片:慌乱中,一位父亲抱紧怀中死去的儿子泣不成声,难民营,饥肠辘辘的难民为争夺食物不惜头破血流,战场上,一名士兵被恐怖分子挟持,脑门紧贴着上了膛的枪……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张震惊世界,被叫做“饥饿的苏丹”的照片。
荒凉草地上,一个瘦骨嶙峋的女孩被饥饿打败,小小的身子蜷缩成一团,匍匐在地;消瘦身影后,一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煎熬的秃鹫,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猎物,虎视眈眈;生死一线外,一名跟随救援组织而来的摄影师,强压着内心的恐惧,敛声屏气地按动了相机的快门。从此,普利策获奖史中出现了一张名叫“饥饿的苏丹”的作品,从此,人们记住了一名叫做凯文·卡特的摄影师,从此,凯文的人生开始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人们对他为了拍摄照片而“见死不救”的行为议论纷纷,更有人对他严辞谴责,最后,沦陷在舆论的绝望中的凯文,选择了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开端,仅仅是一名摄影师,在深入难民区时,恰好捕捉到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出于职业素养和习惯,他按动了快门,如此而已。但谁也没想到,他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按下了生命的红灯。
我不由想起高二曾写过的一篇议论文:“如果你是一名战地记者,当你在寻找拍摄对象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身上着火的女孩在苦命挣扎,你会选择先拍照片,还是先去灭火?”这是一篇高考作文题目,在当时评分标准中,无论是选择前者还是后者,只要文笔流畅,观点清晰,都能拿到不错的分数。——的确,所选的角度不一,所站的高度不同,所拥有的经历相异,你所持的观点或许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没有触犯法律底线的情况下,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大众的观点,强加在个人身上。
现在想来, “饥饿苏丹和着火女孩”,“凯文·卡特 和战地记者”,两两之间,纵使所处的情境不同,纵使事情的主角各异,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思考,却如出一辙——是选择坚守职业素养,还是维护人性道德?是选择定格经典瞬间,还是救人于水火?是选择成就自己,还是救助他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一句诗颇为应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如此,这本就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唯一的评判标准,便是你所选择的角度以及你思维的方式。就像对常年在枪林弹雨中的战地记者而言,他们早已见惯了生离死别,习惯了战火无情。他们深知自己无法成为救世主,因此,他们选择捕捉这些艺术的瞬间来冲击世人的视觉,来唤醒沉睡的灵魂,来拯救更多的人。而对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习惯将自己的身心都奉献给病者,习惯了将生命置于原则的制高点。在他们心中,在照片和生命的战争中,前者必败无疑。
我特意上网搜索了“饥饿的苏丹”的拍摄背景和内幕。根据当时在凯文身边的救援人员回忆,他拍下照片之后,就赶走了秃鹫,并且在远处守了女孩二十多分钟才离开。还有相关人员澄清,在去之前国际救护组织就已经告诉过他们,不要随意接触当地的难民和动物。可惜的是,这些言论在当时被众人的议论纷纷掩盖,又或者说,当时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发表言论,而并非真正在意事情的真相。对此,凯文的女儿后来回忆道:“或许我的父亲才是那个奄奄一息的孩子,而整个世界则是那只该死的秃鹫。不幸地是,并没有人为他赶走它。”
道德的绳索,正义的牢笼,善良的镣铐……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把大众的观点看作真理,把拯救别人看作义务,但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更是不道德的。我们口中所谓的英雄,为什么被人称道?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在普通人无法抵达的道德高度对待世界,明知自己可以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安逸生活,选择个人辉煌,但仍心甘情愿为别人奉献自己。这些人固然伟大,但这不能说明,平凡就是过错。没有法律规定我们必须救助贫困家庭,规定我们不能见死不救,规定我们不能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我们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心中有道德,有善良,有爱。但从根本上来说,只要没有伤天害理,没有蓄意害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所以我想说,你一定要记住这张照片,记住这段故事,记住这个因为舆论压力而自杀的摄影师,记住那个女孩和秃鹫。当再次出现这样的议论时,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请想一想,自己到底是正义的化身,还是另一个秃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