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
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四十九岁知天命,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本片综合了被访者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及五十六岁多年的访问精华。
看了一部纪录片叫《人生七年》,上文是《人生七年》在百度百科的简介,从故事开头这部片子就直言不讳的说2000年经理和店员都会在这里,我看到了第三部,忍不住想先写下一些东西,也算是今天的随笔吧。
第一部开始片中比较贫穷的三个女孩就在讨论情爱之间的事情,也就是七岁的时候,同龄的高富帅三人组已经开始看《泰晤士报》,同时对音乐等有了自己的看法,纵然夸大其词但足见端倪,片中富裕人家的娃娃,无论男女他们都知道自己以后会上什么学校,准确的说会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而相对贫穷的娃娃甚至不知道大学什么。第二部富裕人家的娃娃所上的学校都跟他们诉说的相差无几。
第三部,就像很多影评人下的定论一样,富者仍富,贫穷的人仍然贫穷,只有一个贫穷人家的小孩上了牛津大学改变了自己生活的阶层。
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二部中富家子弟的零花钱比不上穷人家庭的娃娃,所以在娃娃时期他们得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只是钱的。后来富家子弟之一约翰为富足人家的小孩辩解说:并不是富人就可以不用努力,他们也需要靠努力才能上牛津大学,上想要的学校,而且上学对家长而言是一种选择。他举了一个例子,同等情况下,两个家庭有一笔钱,有些家庭会把他投入教育,有些家庭会选择买一辆车。
我自然知道这笔钱对两家的意义是不同的, 我想表达如果两个家庭都能拿出同样一笔钱,如果学校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是可以达到平等的。重要的是他们有没有把钱拿出来的想法,其实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一直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承认的,就像《康熙微服私访》中和珅所说:“穷人那能算个人吗?”,真正赤裸裸的贫穷连生活都不容易了更何况其他呢?
很佩服中间改变了自己人生走向的男生,这篇文章写得很乱,想得太多了,我希望我也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吧。
注:纪录片也未必可信,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是这也是部足够触动我的片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