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到了刘建琼教授,说实在得第一次听刘教授得讲座离得太远了感觉教授遥不可及,这次培训被安排在了第一排,所以感觉听教授讲座就像是和老朋友聊天。同时也对培训有了新的体验,感觉不像是在听讲座更像是在与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通过几天的活动自己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每一次讲座都想要跟教授们面对面交流的欲望,面对领导和专家也不畏缩了。
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本次培训的内容都很有针对性,每一场讲座都指向一个研修问题,今天的两场讲座分别指向,教师如何做教育研究、如何组织课例研修。这两项内容是我分内的工作,但是做得浮于表面,教育研究在做,只是总是在凭借着经验摸索,没有一个理念的支撑或者逻辑的行动架构,所以是推一步走一步;而组织的课例研修呢,所有老师都感觉是负担,他们给我的反馈让这件事也成为了我的负担,长久下来只是任务式的完成,达不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全校性组织的时候。今天的讲座在一定程度上解了我的困惑。
二、课堂学习,明确方法
(一)教师如何基于成果导向开展教育科研
上午听了李建琼教授《四梁八柱:教研训一体化得行动逻辑——指向新时代强师计划得中国式解读》的讲座。刘教授用生动的例子,论证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又从副标题着手讲解了教师的重要作用,随后结合实际解读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文件精神,阐述了新时代强师计划的内在逻辑,借此给我们点拨了做研究要弄清的四个问题“立足……基于……指向……导出……”刘教授让讲座从知识技能层面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不仅给我们指明了科研的方法,还给予我们以人生指导,听了之后我有很大感受。
1.教师要展示美、传播美
刘教授是一个特别重视美的人,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PPT的背景选择、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线条粗细都对自己有极致的要求,他说教师是在传播美,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细节之美,不仅在教学上,在穿衣打扮上也是一样,时刻都要展示作为教师的形象。这让我想到自己遇见的好老师,似乎都是这样精益求精的,不管是文档、课件等资料,对于工作的环境、自身的形象也都很重视,这点我需要改进。
2.做事要找到内在逻辑
刘教授的课件中有很多都是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的,正如他所说要找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找到事物的核心,用逻辑关系展示出来的东西会让人一目了然,这样利于我们自己整理思维,也利于别人接受你的理念。他还讲到生活中叠衣服的小事,通过有自己内在逻辑的收纳让生活清爽很多。
3.事业和家庭二者兼顾
事业很重要,但家庭也要兼顾,因为事业是我们立足社会的,而家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让我们获得温暖和支持,二者同时又是相互成全的,对工作有着完美追求的人身上会呈现出一种专注的、美的、向上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更能够吸引人和带动人。
4.没有背景就不能突出主题的意义
这也是我们做一件事情的逻辑,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先弄清背景,只有了解了背景我们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要怎么做,做出什么成果,研究也是一样,研究一个问题一定有它的背景,清楚了背景我们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
5.教师成长是内发的
一个好的教师是有自我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都是由强烈的内驱力的,没有内驱力纯粹靠外界的要求做不好一件事。只有有内驱力的教师,才会去了解学生,观察教学现场,研究教学问题,并不断地创新形式解决教学问题,才会会8小时之外的时间投入到教学研究中。
最后,刘教授奉劝青年教师“不要躺平,也不要以狰狞的面目做撕裂式的奋斗”,让青年教师既要工作又要顾及家庭,因为二者都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冯丹说“做科研有时候就像攀岩,选定了一个方向,每一步都要踏牢抓实”既然刘教授给我们指明了方法,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带着学与思到达自己理想的顶峰。
(二)基于课例研修的学科组织活动的研发、实施和评价
昨天通过网上的资料了解了一下丁丽老师,给我的感觉事这真是一个美丽、知性、优雅的老师,但今天的讲座让我意识到我对丁老师的了解太浅薄了,因为在讲座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丁丽老师满满的能量与独特的智慧。
丁丽老师通过大量的案例为我们阐述了课例研修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课例研修。大家跟随着丁老师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在思考与探索中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组织研修中的问题,同时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教研活动中让每个成员大脑在线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关键。一下午的学习,让我们对课例研修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1.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开展教研
丁老师通过一个个案例,让我们意识到从学生视角出发的重要性。在教学与研究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不考虑学生的情况,从老师和研究者的视角出发不断地改进改进,无效果而找不出原因。这时候我们换个视角,通过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为什么不能像老师期待的那样。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可能问题在于我们提问的方式、组织的方式、支持的方式,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不管是教研还是教学。
2.教研要突出每一个队员的主体地位
针对我工作中的问题,丁老师用她独特的方法给了我解答,就是在团队活动的组织中要给每个成员都分配任务,此外还要检查学员的完成情况,只有检查还不行,还要给成员一种危机感,让他们随时做好出场的准备。就像今天讲座的开场一样,丁老师就是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激发我们思考,一次又一次随机提问让我们时刻大脑在场,此外,还要给组员展示平台,因为效果校可视、可测,通过展示或竞赛评价效果,这时她的逻辑和秘诀,同时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研思路。
3.任何一个文字都指向一个内容
丁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个教研活动的案例,案例是以通讯稿的形式呈现的,通过她的解读我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因为文字是有传播和指向功能的,你写“大大提高了”“效果很好”“全体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因为按照逻辑每一个文字都应指向一个内容。
4.课例研修需要前置性学习
在之前组织的研修活动中,不仅没有给组员以压力,同时也没有给他们以指引,即便有资料分享但自主去学的也寥寥无几,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组织,让没有内驱力的人去自学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要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针对主体安排前置学习,安排任务组织教师学习。
三、课后反思,改进行动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基于成果导向开展教学科研,还掌握论文课例研修的方法。就像丁老师所说“最好的成长是自我剖析,最好的研究是自我研究”,我也将带着今天的收获和对专业的极致追求,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深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达人,只有自己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引领人、成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