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6日,如期迎来了“教师成长营”每周五晚八点不见不散的本学期第三次常规活动。今晚的分享可谓一波三折,出现了许多的不确定。庆幸的是大家都积极认真,勤学善思。所以,不管怎么不确定、不管怎么调整并临时安排都能收获成长。
我还是先谈谈这个“一波三折”吧!
上午完成了教学工作后我便回老家换了个空开,因为我的母亲已经有两三天没能用上电了,生活不太方便。原本计划中午前完成空开更换,下午三点左右赶到树皮中学,与三位今晚的主角李俊、李敏、夏爱钰老师汇合,更好地筹备如期而至的沙龙式分享活动。
不巧的是,刚到老家后,我收到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去我们乡镇的烈士陵园扫墓,同时在本日内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于是,我把任务托付给李俊老师,让他带着其他两位老师做好系统调试、外置设备等准备工作。
又不巧的是,李俊老师下午五点左右有要事赶往文山处理。于是,我以征求是否需要调整的想法,安慰两位女老师不要着急,尽力准备。她们也胸有成竹地静待最美时光的到来。
也不巧的是,今晚她们那里停电了,没有网络。难不成“上天”也不赞同这场我和李俊老师不能到场的“沙龙”继续勉强地开展吗?
经过一番商讨,决定他们的“沙龙”往后推一期,这期的分享由我来做。
也好,所谓好事多磨,再给他们三位做较长一周的准备,相信效果比现在的只准备了两天要好得多。
所以,我硬着头皮接下了今晚的这一单。
根据教师成长营管理和计划发展的需要,我把这次分享的主题确定为《认清使命,立己达人》,用时47分钟。
第一,我从教师成长营有可能带来给大家的帮助引入教师成长营目前的运作方式,以及未来有可能新增的形态。
其实也就是我前两天发的《教师成长营培养协议》作参考范式。为了权衡得失、利弊,我还是强调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并做取舍,具体还是线下会议当面商讨。一定要定位好压力,一定不能因增加项目而适得其反。
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说明:抱团后的“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加上“每周五晚八点的分享”必须尽快成为我们成长营的主要形式。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会是加强“共读”和“共写”。也期待不要又“吓跑”几位选择退出成长营。
第二,我从教师成长营的根本目的提出了两点期望:
1.“共读、共写”,创建自己的文采展现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简书等。只有接受“读者”的指教,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不能“闭门写作”,要敢于站出来,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2.期望一年后能有“东西”证明你比其他没有在“教师成长营”的老师优秀,而且优秀在哪里。
第三,在学习、工作中学会觉察自己。
要养成善于不断思考:我是谁?我来做什么?我做了什么?我还能做什么?
这四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认真掂量一番又深知其中的“奥秘”。“我是谁”是自我定位,过高、过低都不利于自我发展,这里真实最重要。“我来做什么”和“我做了什么”这是自我反思,这是是否自欺欺人的参照,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犯的错在于知道“我来做什么”但是我“没有做什么”,违背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我还能做什么”是自信力的表现,一个人的成功自信很重要,因为还能做所以选择去做。
比如,对于“教师成长营”的成员,四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我是学习者,我来学习,我积极参与了分享、共读等活动,我还能写得更好、表现得更好。
这样,既检视了现在又展望了未来。反之,我们就是浅表性学习,或者甚至于虚假学习。
说实话,民间学习共同体是不需要作假的,因为那是自我需要、那是自主成长,那是要逼自己更优秀的重要途径。
第四,简单聊了平时交往中“怎么听”和“怎么说”的问题。这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它给予彼此更高的赋能,它能建立人与人之间更好的链接。
就这样,这“一波三折”的分享用时47分钟圆满结束。
很多时候,我都会为新教师们的自主成长感到欣慰。他们的精进不止、他们的积极主动、他们的勤学善思、他们的勇于承担……
我想:我们的相遇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加油,“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