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自由
高校鄙视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高校鄙视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作者: 赵石头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11:07 被阅读59次

    阿里前CEO卫哲在最近的演讲中,讲述了他在阿里巴巴就职期间,在用人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化解的方法。其中提到阿里很少去清华招工程师,因为清华的学生傲气十足,会觉得卫哲去招聘不够格,应该马云亲自去,而去华中科技大学去招聘的时候,场面很火爆,一千多人的场子,会挤进来两千多人。卫哲的“跨级招聘人才”的观念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从卫哲的描述中,我们隐约能感受到华中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之间的差距,无疑清华大学的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所以才会在招聘中表现出对阿里这样的企业的不屑。

    近日,微博上一篇名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文章作者本科毕业于三本院校,考研考到北京大学为中文系。本是一段励志的考研经历,但作者却表示,当身边的人问起本科大学时,自己常常表现出三本学生最常见的那种自卑。

    清华园

    通过上面两则新闻,我们俨然感受到“高校鄙视链”这个无奈而又尴尬的现实。何谓“高校鄙视链”?据网友吐槽总结,大约指的是“清北>985>211>一本>二本>三本>专科”,清华北大的看不上其他985的,985的瞧不上211的,211的看不起普通一本的,普通一本的埋汰二本大学的,三本、专科的更是同病相怜,位于鄙视链的末端。尤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这条高校鄙视链更加明目张胆、触目惊心。

    01 鄙视链存在的必然性

    当下中国就业市场千军万马、人满为患,简历投挡堆积如山、眼花缭乱。为了提高筛选效率,高校鄙视链中排名靠前的毕业生,自然成了一些企业的不二之选。此外,“非名校毕业生不要”也可成为企业噱头,为吃瓜群众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零成本实现企业品牌的推广,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一名500强企业的HR,深刻感受到鄙视链存在的必然性。我所在的企业在当地该行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每年招聘季,自然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投递简历,其中不乏非985、非211的,虽然招聘启事中没有明确说明只招985、211的学生,但是看到这些简历,只能采取默拒的方式。有时看到大家充满期望的眼神,也不忍打击他们的“丰满理想”,但想到后面还有几百人等待面试,只能以“我们后续会再详细看大家的简历”来搪塞,其实已默默地把简历放在淘汰之列。

    更有甚者,985高校在招聘教师中更是要求“根红苗正”,不只是要求最高学历是985院校,本科、研究生院校同样要求是985。一个人“出身”不好,哪怕奋发图强考上了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依然于事无补,这也导致了《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作者的自卑和失落。

    02 鄙视链存在的“合理性”

    这里用到“合理性”自然会招致一些骂声,但是不可否认,名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认知水平、自信程度高于一般院校毕业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特别说明:笔者非名校毕业,仅为普通985院校毕业生一枚。)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必须承认“名校”与“一般院校”之间客观存在的的差距。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提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现在的名校不仅有大楼,还聚集了一大批大师,名校的视野、平台、师资、经费远远优越于一般院校,这些软硬件方方面面的条件决定了一所高校的高度与厚度,而这些优质条件往往是一所高校凭借自身优秀办学理念、优良校风、国际化视野以及脚踏实地的耕耘所获得的。不能因为单纯的“鄙视链”就去刻意无视名校光环,否认名校优势,这既不公平也不现实。试想,谁年轻时没有个清华梦、北大梦?

    名校的学生构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圈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不仅意味着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将接触到国内最优秀的学生资源。

    圈子

    《孔子家语》有云,“与善者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已与之化矣。”大意是,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类似的故事、案例太多了,宋代周敦颐《爱莲说》里脍炙人口的名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进一步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名校的学生构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圈子,大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学习能力彼此相当,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彼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杰出的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有一个经典论断——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五个人的平均值。和优秀的人亲密接触,是提升自己的快捷方法。

    人不患贫而患不均。穷一点没关系,大家一样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但如果一碗水没端平,谁得到的多了一点,谁得到的少了一点,就算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也会因为内部的不忿不满而产生分裂的危机,这是人性的弱点。

    企业中同一个岗位,如果既招聘名校毕业生,又招聘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会导致双方都怨声载道。名校毕业生如会觉得我能力比你强,为什么要和你一个岗位;普通院校毕业生更会觉得不公平,大家做一样的工作,我做的好像也不比他做得差,凭什么他晋升的更快?赚的比我多?哪怕签约的时候你已经明确告知他会有这种情况存在,但依然难以消除他内心的愤恨。

    “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缺的不是智商和努力,真正缺的,是机会。机会少,导致眼界窄;眼界窄,导致放不开;放不开的最后,更多人选择了将就和稳定。”

    如果你有幸毕业于名校,请给予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尊重,不要践踏他们的自尊心,毕竟强中更有强中手,处在“高校鄙视链”上鄙视他人的你,最终也难逃被鄙视的命运;如果你“不幸”毕业于普通院校,也请正视差距,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当下,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圈子,不断提升认知水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光熙杂谈:如果你有幸毕业于名校,请给予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尊重,不要践踏他们的自尊心,毕竟强中更有强中手,处在“高校鄙视链”上鄙视他人的你,最终也难逃被鄙视的命运;如果你“不幸”毕业于普通院校,也请正视差距,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当下,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圈子,不断提升认知水平。:+1::+1::+1:
      • 光熙杂谈:如果你有幸毕业于名校,请给予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更多的尊重,不要践踏他们的自尊心,毕竟强中更有强中手,处在“高校鄙视链”上鄙视他人的你,最终也难逃被鄙视的命运;如果你“不幸”毕业于普通院校,也请正视差距,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珍惜当下,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圈子,不断提升认知水平。:+1::+1::+1:

      本文标题:高校鄙视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wra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