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64352/611451bc8b982999.jpg)
我一直觉着语文课课前活动,看似花了5分钟左右让学生谈与本节语文课无关的内容,有时候加上老师的点评可能用上10分钟或不止,实则这个环节让老师和学生都收获不小——有时候学生以他们的视角去关注的问题,拓宽了我的视野;有时候我的点评可能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影响:真乃磨刀不误砍柴工呢!
昨天的课前活动轮到班长黄佳群同学,他捕捉了一个时事热点,后面加上了自己的思考: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进行主观的评判,往往是不中肯的。
我点评的时候对他这一深度思考给予了赞扬,同时,我也以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到人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并联系了2003年全国高考关于《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故事的作文题,引导他们领会一个事实,即要做到客观地认知事物很难,但值得我们一生修炼。
上完课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又想到孔子和颜回的一个故事: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七天没吃到饭。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米赶紧下锅煮饭,饭快熟时孔子偶然看见颜回抓了一把饭往嘴里塞,他赶紧当作没看见。饭煮好了,颜回请老师吃,孔子试探地说:我要把这饭先祭奠一下祖先再吃。颜回赶紧说:老师,这饭不能用来祭祖啊,我已经吃了一口。孔子看着他问:为什么要这样?颜回如实回答:刚才饭快煮熟我掀开锅盖的时候,房梁上掉下了一团灰,我不舍得把灰周围的饭扔了,又不敢给老师吃,就拿起来自己吃了。孔子听了非常感慨,顺势教导学生们:哪怕是颜回这样我很赞赏的学生,看到他的某些行为,我心中仍然有不确定的评判,可见我们平时对人对事的评判有多少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啊!
今天课前活动,我如实地告诉学生,昨天点评的时候我没有想起这个故事,回家的路上才想起,今天补讲。学生很平静很愉悦地听,我自己也觉得很轻松。在这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不一定要先知先觉或当知当觉,后知后觉又何妨?!当我接纳了这样的自己,学生也一定会接纳这样的老师。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此言不虚哦。一代圣人孔子尚且敢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错知错见,一介凡人的我们有什么不可以的?
孔子和颜回的这个故事,我还有另外的一点思考:敬畏之心对于人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颜回如果不是怀有敬畏之心,当老师说要把饭先拿去祭奠祖先,他完全可以不用暴露自己已经吃过一口了。反观现实种种现象,也许,人们少的就是敬畏之心啊。
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