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世界,
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这段“后浪”里的话让我想起喜茶。
一杯茶饮破旧
【每一个人的所见都有自己的认知,这种认知包含了经验与习惯,很好的保护了自我价值不被打破。】
楼下的店铺一直不温不火,近月,有一处围敝的地方露出真颜:一间“喜茶〞店。店面不是特别大,自助取饮数字柜与墙之间只不过一张沙发桌椅的距离,但自营业后,原来的冷清似乎撒开了一个口子,连对面星巴克也随之热闹起来。
茶,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带点苦涩味的热饮,从小生长在记忆里的模样,从未改变。大约二十年前从大街小巷慢慢兴起的奶茶,大脑自动自发划定为与茶无关的饮料。我一向不喜饮料,奶茶最火的时候也未唤起对它的青睐。今年接触传统茶饮与新茶饮资讯越来越多,对茶的认知面逐渐被打开,随之打破的也有自我认知。而真正唤醒这“沉睡”认知的是“灵感之茶,中国制造”的喜茶。
喜茶去年国庆助推了一波国潮风尚,妥妥的将买国潮、用国潮、晒国潮,刷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并在我心里成功的种了草。能将一杯饮料推陈出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然不是一个点上的工夫,面面俱到之力跨界了多行业、多领域,让执着于精致茶饮的我刮目相看。
喜茶在我的视线里最早热起是排队。
人天生有一种好奇力,好奇能驱动的行为在餐饮、奢侈品店,甚至在很多地方都不足为奇。
近日在手机上下单买了一杯,信息提示还有十五杯待制作,预计二十分钟后可取。我看着时间跑到楼下,门口与休息等候区大多是年轻面孔,一排灰色的自助取饮柜,将工作区与接待区间隔开来,干净又不失秩序。屏幕上输入条码取出饮料,只见杯子上的LOGO:一人手握一杯喜茶,饮口将要送到嘴边时,合眼,神情陶醉。仿佛在示意我尽快喝下。
我推开门,阳光下回味茶与奶、新鲜果肉的融合,比例刚刚好,没有喝下去的甜腻与舌面干涩,一种清凉感穿透身体,清清爽爽,口感瞬间颠覆了我的偏见。原来一直是我给自己设置了标准:奶茶是饮料,不是健康茶饮。
迎着暖阳,我想起母亲。母亲喜茶,每次回家看望她,总第一时间递给我一杯热乎乎的绿茶汤。茶里加了姜,有时加点盐和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因为母亲知道我身体寒凉,几十年来从未忘记,儿时怎么让我爱上喝这一杯茶汤:姜去除寒,盐化掉涩,黄豆芝麻补充营养……
如今的茶饮,它所做的努力,也是让人爱上。回望仍排着队的喜茶店,那持续热度已然不是好奇心所能驱动。这个时代的茶饮记忆已从这里铺陈开来……
几重工夫赋新
【人只有与一些东西相互碰撞后才能突破自我设置产生火花。打破即创新,创新一直在路上。】
南方的饮茶习惯很盛,生活久了,愈发喜欢精致的工夫茶泡饮,它在日常生活起居里,像我母亲泡的茶,总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深藏于记忆里。以前总以为是冲泡技术,破壁而香,后来明白,茶还是茶,是时间的积累、情感迭代,延展了其工夫的内涵与生命的价值。茶也还是茶,它随时在变化。
孩子跟我说:“妈妈,您能泡不苦的茶吗?”我说“不能,那是它的自然属性。”“妈妈,那属性能变吗?”我潜意识里想说不能,他紧接着说:“喜茶不苦啊”。我笑了笑点个赞,不否定他心中所认知的部分,那是他的成长。
若是以前我会拿自己的认知解释一番,但此时,我看见了自己的设定和固执。
近日,随同拜访罗军老师,他是将茶的底层逻辑通达的人,破解并撰写出版了《中国茶密码》等书。提到产品研发,这位新式茶饮大师说:“鲜少见这么专注的年轻人能够潜心钻研,致力于产品说话。”他说的是聂云辰,喜茶创始人。
据悉,喜茶每年研发数百个品种,流出市场的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这位以消费者的评价作为改良方向,曾三年调整四十多次配方的创始人,在产品成长和迭代中倾注了无数心血。罗老师说:“为保证茶底,喜茶在贵州梵净山筹建了自己的茶叶基地,花数年时间进行土壤改良……”这一系列深耕于产品的动作,是对产品的十分严谨。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工夫茶,无疑是另一种工夫啊。
当喜茶将一杯茶饮冠以“中国制造”,将国潮风进行到底时,已然不是虚张声势,是底气!我由衷敬佩。
罗老师的“国茶实验室”有茶的基因库,也有各种茶饮配方,当他将茶粉自制的冰淇淋拿过来招待大家时,我们十分惊喜。没有想象中甜品的甜腻,也没有茶的苦涩,丝滑的茶香在口腔里绵细悠长,毫无疑问,它的口感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当我品尝着这茶冰淇琳时,不禁陷入沉思:当茶与不同的东西碰撞回来,还是有茶的气息,与好的东西碰撞,好的体验,与不好的东西碰撞才会不悦,但需要去碰撞,才会产生新的火花和惊喜……
人亦如茶,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与不同的事物相碰撞,碰撞后反弹回来的自己,才是当下的自己。与越强大的事物相碰撞,反弹效应越大,但无论和谁产生碰撞,你还是你,基底是你,浓墨重彩,轻描淡写,都是你。在岁月的画像里,从来就没有过一挥而就。
茶在我的画像里也如此,渐渐生岀枝蔓,渐渐丰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