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一套考试的真题,自我感觉挺好的,觉得都会做,而且答案也写得满满的。可是一对答案,发现正确率只有40%。仔细分析原因,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回答要么理解错了题意,答非所问。要么就是某些数字记错了,结果一步错,步步错。还有些是考察的知识点,完全没印象,根本就没记住。
现在的考试,越考越细,一本三四百页的书,几千个知识点,想要都记住那是很难很难的。所以,你需要反反复复的学,不停地刷题巩固,直到你一看到那个题,就知道它考察的是哪个知识点,这样子才有可能通过考试。想要通过临阵磨枪,考前突击一下就通过考试几乎不可能。
而且现在的考试特别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而不是拿着教材死记硬背。很多内容,书上并没有原文,而是要你结合题目中的背景信息,联系你学过的知识,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越来越注重实操和应用是目前各类考试的一个共同趋势。
这也很容易理解,知识是死的,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原来所学的知识也在逐渐更新换代。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去分析它,并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它。它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就像我们既可以坐飞机去云南,也可以坐火车去云南,还可以开车去云南,或是骑自行车去云南。你不能说坐飞机就比骑行车好,因为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感受。坐飞机虽然比骑自行车要快,但却无法欣赏沿途的风景。骑自行车虽然苦,但它却是另一种旅行的味道。
但问题就在于,应试教育必须有标准答案,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理解去回答问题,那样的结果就是你无法及格。这有点像古代的八股文,你必须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去写文章,如果信马由缰,凭着性子自由发挥,大概率你是要名落孙山的。
所以,要想考试通过,就必须用命题者的思路去审题、答题,要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根据考点来作答,就像我们必须听上级的命令不能擅自做主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