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宛青扬
图:书中/网络
今天读了池田千惠的《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作者早起了26年,从高中早起至今,可以说早起对于她的个人成长,事业上的成就有着莫大的关系。
前段时间,写作群的一位小伙伴分享过这本书,那时候我便加入书架,但一直没有看完。今天又是新月伊始,我决定读完这本书,这是一本工具书,而且早起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自从有了孩子我也是一位早起践行者了。
于是,这本书我用粗读、略读的方法经行,只挑选了适合我的读读记记和思考。
那么不适合我的内容,未必不适合需要早起和想要早起的人,我分享下作者所说的早起四步骤:
1、睡觉
我们早起的基础上,一定要让自己睡够睡饱。不能牺牲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第二天的做事精力,精力不够影响不但做事效率慢、情绪不稳,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我有段时间就是如此,那段时间很想改变,很想脱胎换骨。晚上十一二点才睡,早上四点就起。每天只睡了四五个小时,对我来说严重不足。
坚持了大半年,身体就发来了信号:易怒情绪不稳、掉发、皮肤暗黄、气血不足、腰酸背痛等等。
正如书上所说的那样:以睡的时间短为目的是愚蠢透顶。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晚睡早起不可取,还是睡好觉吧。知道自己的睡足时间。我们保持早睡的节奏才能有早起的可能,大都时候的时间管理是建立在充足的精力之上。否则,坚持不下来。
2、确定
作者说:按照志向,确定自己需要“播种”的东西。就是说:我们早起要做什么?是要运动还是读书?还是处理工作方面的事情?
不知道做什么,可以写写当日的计划和要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写着写着就知道做什么了。
说到这点,我们可以按照“四象限法则”来制定计划,作者要颜色来表示:
a.不紧急×重要:“播种”的用红色表示。
每天需要做的事,正是做了这些,我们未来才会改变。
b.紧急×重要:“收割”的用绿色表示。
别拖了,立刻就做。
c.紧急×不重要:“疏苗”的用蓝色表示。
可以先放一放,碎片时间做或者直接让别人做。
d.不紧急×不重要: “风干”的用黑色表示。这些事可以滚一边去,不用做。比如:上网打游戏、刷视频、追剧等等。
3、固定时间
当我们知道早上要做的事情之后。那么每天就要固定时间、固定道具(笔和本子,书籍或运动服等等),来做这件事情。做久了,形成了习惯,生成了固定节奏,我们就不会产生耗精力、浪费时间的“判断疲劳”。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错误:一个早上,想做得太多,做这个想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4、坚持
任何事情,往往都可能与计划背道而驰。所以“计划赶不上变化”,早上相对来说打扰的因素不多,但随着季节的不同,还有人生角色的转变,都会受到影响。比如,一个全职妈妈早上的时间是多变的。
我有时候的计划就被孩子们的早醒打断。作者设定一个“松竹梅”标识,按照每个标识来决定每天早上的事。比如:
松:早上4点起,孩子睡到6点起(留给自己2小时)。
竹:早上5点起,孩子睡到6点起(留给自己1小时)。
梅:和孩子一样6点起(没有时间留给自己)。
此外,还可以按照上述标识来表示对应时间应该做的事。
松:一边看网上的视频,一边练腹肌、下蹲、化妆或者用手账写一天的计划。
竹:一边看网上的视频,一边练腹肌、下蹲、化妆。
梅:为孩子做早饭或者准备带孩子去幼儿园。
按照上述方式,决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不会经常感慨自己意志不坚,想做事但又无能为。
以上四点是早起的四个步骤。
想要早起的或者早起不知道做什么的朋友,可以参考。这些,我有的做到了,有的还做得不够。
那么书中适合我的观点,我也来分享一下:
勤用笔和纸写下脑中所想,三步归类
(1) 将脑子里浮现出的当天工作内容全部写出来。
(2) 按照4种颜色,做好“播种”内容。(3) 细化“播种”内容,使之可以立即实行。
这三步也就是说:随时随地把脑中所想的,记录下来。并一样一样归类解决。这样的好处能让我们的大脑清空,不消耗过多的精力和无谓的“选择”时间。
我有时候就是想多了,比如,看书的时候,突然想到要为孩子买羽毛球拍。那么,当下我就可能打开淘宝开始逛,逛来逛去还没下单,还在想:下次再说(再买)。这样当初的读书时间段,就被打断了,计划也搁浅了。
我们用手机或者小本子记录的“想法”,有空再进行归类,像作者那样标注颜色,或者我们用自己的“四象限法则”归类,然后解决。
我们针对拖延、焦虑、不安。也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想办法解决。
比如,这个月初的时候,我们家的哥哥检查出来近视。那几日我内疚、自责。哥哥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我却忽略了他的眼睛。曾经的不重视,到现在的刻意焦虑。那段时间,我连刷了几日小红书,加入了近视微信群。
跟着那些妈妈学着防控近视方法。
可自从进了这个群,每天的几百条信息我都一一细看,有些时候还和妈妈们互动。这样下来,每天关注这方面的时间挺多,而且我越看信息越焦虑、烦躁。每天还会叮嘱孩子,课间要这样那样。搞的孩子每天紧张兮兮的。
正因为这样,我的一些计划被打乱打断。
今天读到了这本书,告诉我写下这些不安和焦虑,能主观解决的我们就解决,那些客观解决不了的,我们就不要想了。
孩子近视已成现实,我们只能做好防控这件事。按照学到的方法去做即可。群信息也是说别人的防控方法,我利用固定的时间大概了解一下即可,适合我们的就实践。无需每天盯着群,寻找小红书上的“奇丹妙药”了。
以上这点便是对我有用的观点。
总之这本书可以去看,可以用粗读和略读的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作者简介:一枚热爱读书写作,热爱生活的85后。也是一枚两儿母亲。余生梦想:会写能读,还要力做一位“还不错”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