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这是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开篇所言。
我第一次实实在在的感知此句话,是在2013年。
当时我认为自己受到了生活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法承受而崩溃地向哥哥哭诉。
他对我说:你以为人生是来享受的吗?人这一生是来受苦的。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
这本心理学的书籍抛弃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深刻的揭露了人生的残酷。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现实是残酷的,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话,常常都不好听。
正如我哥哥对我说的,那句话非常不漂亮,并不是当时我想要听到的。
可我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想起这句话,好像对自己说,人生本来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一次的伤痛都是因为没有了解到生活的本质,与自己心智的成熟程度。
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喜欢乐观的人,喜欢充满阳光的生活。
当有人受到了挫折,我们总是说,:“没关系,会好的,你是最棒的。”
我们常常接收着这样的信息,也习惯了这样去安慰别人。
可是这究竟对对方来说,有多少帮助已不得而知。不过是一种轻描淡写的关心,以示同情。为了安慰而安慰。
疗愈的过程,痛苦与自救,还是他一个人的事。
关于悲观还是乐观这件事,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那些盲目乐观的人,遇到痛苦就绕开不去想它的人,也并非能用这种方式解决所有的问题。
从悲观者的角度来看,倒是因为不自信而会多多探求事情的方法和渠道。
碍于悲观者思维,有些人探求成了专家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知道了最坏的结果,还有什么不能承受。
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想到结果会这么坏。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看似是一个非常悲观的论调。
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凉。
当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渡过每一天,与我们困惑于当下,迷茫于未来是不同的。
有句非常流行的话,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不困于心,不陷于情。
人只有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的本质,好像才能直面人生的困难。
我们常常拿自己与别人相比较,让自己常常陷入不满足的境地。
假如我们多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多多关注自己想要什么,那么我们会少很多痛苦。
别人有的再好的东西,是她在乎的,能激发她快乐与满足的东西。于我而言没有什么,那不是我想要的。
有时候,多看一步,多想一步,是好的。
你所认为的痛苦,其实人人都有。
只不过你认为的痛苦,他不认为是痛苦而已。
谁不是负重前行呢,负重是必然的,可要不要前行,是自己说了算。
你也可以顺着风,借着力,可我们谁都不想被风掌控,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