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的准确性。人们常喜欢说些表情的"怒词"和"喜词"作总结性的评价,却缺少事实材料的佐证,导致说话缺乏公正和准确性。因此,在作出判断和总结后,最好用一两个具体事例作证我们的观点。
2.语言的引导性。作为佐证我们观点的材料或事例,既能增加语言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更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事实包含判断,也会引导读者或听众作出相应的判断。例如,聪明的作者擅长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征服读者,让读者信服、作出与作者相同的判断。还比如,狡猾或不怀好意的演讲家或者创作者,以偏概全地描述事实,借此手段煽动舆论火苗,蒙蔽大众,以满足自己的政治或其他目的。因此,我们要认清这种话术背后的原理,客观镇定地看待偏倚的演讲或报告。
3. 语言的内向意义与外向意义。语言的外向意义即是所指,是客观的,不容辩驳的,能够在讨论中达成一致的,简单来说是可以较真的。语言的内向意义是指人脑对所指的联想,一方面包含某事物说明性的呈现,另一方面包含对某事物的褒贬判断、喜怒哀乐的观点等,这就属于情感义。语言的情感意义是不能较真的,如“可把我累死了”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我”很累,而不是“我”死的方式。而文学创作正是利用了语言中情感意义, 生动表现生活及表达感想。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内向意义是由一个词语A联想到B C D,形成了围绕A本身产生的“转圈子”思想,容易走向不顾事实本身、毫无根据的解释偏路。如一个演讲者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滔滔不绝地讲好几个小时的,而不顾主题本身。因此我们在日常表达️,尤其在讨论中尽量就事论事,像苏格拉底和格劳孔一众人从头到尾都在讨论正义是什么一样。
4.语言的抽象性。为了简单地表达,语言常常是经过高度凝练的,如用“书”指代编订成册的文本。当向人们解释一个更抽象词的含义,那就请大家向“下”找实在例子去解释,即言之有物。抽象的用语也常以总结性的判断来表现,我们可以适当用例子佐证说明,以满足表达的准确性和交流性需求。过于抽象的表达如空中楼阁,没有可更多探讨的意义或者会引发不必要争论。
如A:“民主是最完美不过的政治制度”
B:“什么是政治制度”
A:“政治制度就是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一类的东西”
B 会继续追问A上一句新的抽象概念含义,以至于陷入无止休的讨论中。
总之,抽象语言提高了我们交流的效率,也要注意其中流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