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课堂评价》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意翻看,发现这本书居然还有些英文内容,我想这一定是具有前沿性的专业书籍,怀着这种敬畏开始阅读此书,这本书关于课堂评价的内容涉及的非常全面,一共有四部分内容,全面阐述了课堂评价。第一部分的内容围绕课堂评价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内容讲了课堂评价设计和实施,第三章提及课堂评价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第四章涉及课堂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关于评价的困惑
新课改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倡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和思考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但是最终呢?最终还是一张试卷评价学生。中高考的指挥棒一挥,学生、家长、老师依然要看“分数”说话。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在今年落实双减的第一年,我们贯彻的可谓是非常彻底,学生的练习册只留一本,避免刷题这种重复式的训练,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自我展示,看到童年的多姿多彩,看到每个孩子不断找到自己的舞台。但是小考成绩一出来,校长和任课老师不免着急。因为我们的小考成绩落后于他人,而分数的排名关乎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就是大家的眼光还是局限在分数之上。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的到底该何去何从。我不喜欢一张试卷的终结性评价,但我又不知道科学的过程性评价该如何做?这是作为一线教师我最大的困惑。
二、过程性评价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一部分所讲到的“三维目标论”“表现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课堂评价”都是在讲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这种过程性的评价就是针对目前流行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在《“三维目标”论》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倘若露出水面的一层是显性学力——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记忆,那么藏在水下的三层则是支撑冰山上方显性学力的隐性学力——思考力和问题解决力,兴趣与意欲以及体验与实感。我们总是把我们看到的显性东西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以求快速达到目标,却不曾静心去发现冰山下面的支撑才是最有力的基石。正如书中所言,人的学习当然不能没有记忆与训练,但不能随意放大训练,甚至混同了“训练”与“教育”的区别。这里的训练追求的就是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习的主题——人存在,也就导致了老师“为测验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
的确是这样的,就拿我们的教材来说吧,每册教材都有“快乐读书吧”阅读书目的推荐,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但课外阅读的内容在试卷中是无法体现的,所以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快乐读书吧”中的内容。所以不少老师就会“不考就不教”,或者教了没有用。于是在追求终结性评价的课堂上,我们甚至不愿意拿出过多的时间让孩子课外阅读。殊不知真正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和情感陶冶就是在不断的阅读中养成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有效、高效地学习,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但这种评价的标准还有科学依据,要体现到“教学评的一致性”,书里面有一种方法说的很好,就是把最终的目标告诉学生,把达到目标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就能让学生明确方向,也知道到达这个方向的方法,更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关注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制定的评价标准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而标准的制定遵从的就是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标准,切不能拔高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