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这“千古第一”不仅仅得益于她开明博学的双亲和诗书茶酒的生活环境,更多的是她自己的天资和后天的努力。
1.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博学多才,
曾得苏轼的赏识,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他为官清廉,人品正直。在李清照出生前后,
家境窘迫,郡守见了都生恻隐之心,
推荐他兼任其他职务,但被他婉拒。
李清照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
应该是受她父亲的影响。
李清照母亲的祖父曾是科举状元王拱辰,
如此书香门第,王氏的才学自然了得。
《宋史》上曾有记载:“拱辰孙女,亦善文”。
封建时代,女子的精神营养来自家教和书籍。
李清照有这样才学出众的双亲,
而且思想开明,并没有受封建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
对天资聪颖的李清照悉心教导。
李清照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从小喜爱书籍。
一年清明踏青,李清照的姨妈给她做了新衣。
路过书摊时,见到一本篆体的《古金石考》。
李清照爱不释手,当即决定买下。
但是书籍太贵,李清照没有这么多钱,
就把新衣当了,买下了这本书。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李清照潜心诗文,学有所长,少有才名。
两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就是她少女时期的作品。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当我们还在“啊,好美呀!”的路上奔走着时,
李清照就开始显露她的“天才”。
2.
李清照的诗词写在小笺上,被当时的人传阅。
因此名动京华,被人倾慕,赵明诚也在其中。
赵明诚出生官宦世家,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赵明诚是太学生,太学就是国家干部培训班,
太学生就是国家干部预备队。
赵明诚相貌堂堂,家境优渥,前程似锦,是良婿的上选。
元宵节,赵明诚邀请好友李炯去相国寺赏灯。
李炯是李清照的表哥。
赏灯时,偶遇李清照,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赵明诚回家之后,春心萌动,欲求佳人。
几天后的午后,他找父亲说,他做了一个梦。
梦里有本书,书的其他内容他不记得了,
只记得其中的一段诗词,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老谋深算的赵挺之,一听到这几句诗词,
就了然了他儿子的心思。
言与司合是词,安上已脱是女,芝芙草拔是之夫,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赵挺之知道儿子看上了一个诗词之女,
当时名声正炙的少年女词人非李清照莫属。
赵挺之于是托人说亲,成就了这段美好姻缘。
诗词成了他们的媒人。
李清照写了一首表现少女情怀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里那个美丽活泼的官家小姐,
偶遇情郎时的娇羞和甜蜜,跃然纸上,
那个小姐不就是李清照吗。
3.
这样郎情妾意的婚姻是幸福的,
李清照婚后用词做了回答。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买来一枝花插在鬓边,问问情郎是花美还是人美?
还有一首表现夫妻之间情爱的诗词:
《采桑子》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
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
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中南大学杨雨教授解读为李清照“好色”。
这首词就是表现夫妻之间平常情爱的一首词。
放到现代,通俗话讲就是“饭在锅里,人在床上,哥哥快来。”
在封建时代这样直白的描写闺阁之乐是偏“黄”的,
但是李清照不在乎,
因为不在乎,她的诗才能写得这样独树一帜。
4
赵明诚从小喜爱金石之学,
婚后和李清照一起潜心研究。
金石是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金石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考古学,
当代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在当时是一个热潮,
欧阳修就曾编纂了一本书叫《集古录》。
那时候赵明诚还只是一个太学生,
虽然是名门之后,但是身上钱财不多。
太学生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会放假一天,
赵明诚就去相国寺的书摊古玩摊搜罗,
有时候钱财不够,就把随身的衣服当掉。
每次找到合适的,就和李清照一起挑灯把玩,鉴赏。
后来赵明诚从太学毕业,进入仕途,
那时立志“穷遐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有一次,一个人拿来了一幅画,
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二十万文。
两人经济刚独立,哪里弄来二十万。
没办法,两人只能借来那副画挂在屋内,
连看了两个晚上,最后不得不送还回去,
因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来赵明诚被党争风波波及,隐居青州十年,
和李清照一起潜心金石学。
两人节衣缩食,把钱大部分花在了古物上面。
“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这十年他们在金石学上收获颇丰。
几年后,赵明诚任江宁知府,
谢伋携带阎立本的画《萧翼赚兰亭图》路过江宁,
赵明诚因为特别喜爱,借而不还。
就像孔乙己说的,“…….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听说淄州邢家村有唐白居易手书的佛经《楞严经》,
赵明诚前去拜访。
赵明诚看到佛经后喜不自胜,骑马狂奔回家,
与李清照共赏,直到二更。
二人边饮酒,边欣赏,酒饮得渴了,喝茶,
喝福建名茶——小龙团。
小龙团是贡品,和黄金等价,好画得配好茶。
文物的收藏与品鉴是他们共同的爱情信物,
也是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见证。
廖一梅说:“人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赵明诚和李清照性情相投,才学相当,志趣相同,那时李清照的生命被幸福填满。
在青州,李清照命其室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取自《归去来兮辞》中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李清照在青州时曾写《词论》一文,
当时的词只是诗的附庸,文学形式不分明。
李清照言辞犀利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没有因为是男权社会而畏畏缩缩,
更没有因为他们是文学名家而瞻前顾后。
这篇文章对词的独立和文学地位的确立,功不可没。
4.
李清照夫妻两个隐居青州十年后,
政治风波过去,赵明诚出仕,
先后做了山东莱州和淄州的知州,两人两地分居。
这段时间李清照写了很多表达相思的诗词。
一次李清照寄去她新填的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接到后,赞赏不已,又不甘下风,
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词也掺在里面,请友人品评。
友人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
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后来金军进犯,李清照和赵明诚逃到江宁。
那时候,李清照产生从未有过的危机感。
国已破,生命无保障,青春已逝,人已老,
而自己在文学上还没有太大的作为。
李清照每到大雪天,都要到冰天雪地里,
围着城墙找诗,而且还邀请赵明诚一起,
赵明诚“每苦之”。
他无法了解李清照内心对岁月流逝,
一事无成的焦灼和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他乡的凄凉。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李清照《临江仙》
赵明诚年岁已长,他和李清照无子。
赵明诚曾纳妾,虽然他和李清照两人感情甚笃,
但还是逃不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魔咒。
李清照婚后十几年未独守空房,
那段时间她一个人孤清寂寞,
如她词中所写的一样:“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5.
公元1127年,金国入侵北宋,攻占了都城汴京。
李清照夫妻二人相顾无言,
他们知道他们多年呕心沥血搜集的文物将要毁于战火。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三月,赵的母亲在江宁去世,夫妻要去奔丧。
战火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烧到山东,
所以他们不得不带着古物一起走。
十几年来他们夫妻收集的古物太多,
为了运输方便,他们把一些体积大的,分量重的,价值较低的一一舍去。
赵明诚先携带十五车离开,
李清照留下来整理剩下的十几间屋的古物,
等着来年春天再乘船南下。
可是没想到,那年的十二月,青州兵变。
“凡所谓十馀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剩下的十几间屋的古物全部化为灰烬。
只有一本《神妙帖》,在汴京20万买来,
李清照放在房内把玩,才幸免于难。
一年多后,赵明诚被罢官,两人去江西隐居。
走到半路,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
赵明诚赶去上任,路上中暑,后又转为疟疾,不久身亡。
赵明诚病逝之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场。
乱世之中,李清照只剩下孤身一人和诸多古物。
赵的妹夫是兵部侍郎,在洪州保护隆佑皇太后。
李清照以为他手里有兵,把古物交给他比较安全。
所以李清照就委托赵原来的两位下属把这两万多卷图书古籍,两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护送到洪州,交给这个妹夫。
没想到十二月,洪州被攻陷,兵部侍郎逃往黔州,
根本无暇顾及李清照托付给他的那些古物,
这些文物全部毁于战火。
李清照携带一些“岿然独存”的珍贵文物,
跟随当时的皇帝宋高宗往南跑。
李清照想着把这些珍贵文物交给皇上是最安全的。
而且当时还有一段流言,
说赵明诚曾献给金国人一个玉壶,
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在当时是重罪,
李清照很害怕,
她觉得还自己清白的方式就是把更为珍贵的古物献给朝廷。
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在战乱惶恐的情境下,
携带大箱小箱的文物,一路跟随宋高宗逃亡,
历尽千辛万苦,“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局势平稳后,李清照赶紧把文物寄给皇上。
没想到在剡州,被一个李姓将军据为己有。
李姓将军被叛军杀死后,文物从此下落不明。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
李清照住在绍兴当地一位姓钟的人家,
没想到半夜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
至此,图书文物大部散失。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七八矣。”
李清照把这段经历写在了《金石录后序》,
这篇文章情真意切,而且文辞优美,
文学造诣很高,在后世广为流传。
八百年之后的明朝首辅张居正,
偶然听到一位官员操浙江口音,绍兴人士,
且也姓钟,张居正认为此人和盗取李清照古物的钟姓人家是有关系的。
虽然此官员一直解释自己是新迁入绍兴的,
但张居正为李清照打抱不平,把这个官员罢免了。
逃难时携带古物的,历史上没几个,李清照算一个。
那时候的李清照已经年近五十,
一个柔弱老妇,携带这么多古物,
乱世之中,国法道德无存,
看到这样一块没人保护的美玉,
人人都想得到它,李清照孤立无援,惨状可想而知。
6.
时局稳定后,李清照有珍贵文物的消息传出,
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猎物。
先是一位公公要用低价买去,说是买,
有明抢的味道,但是惮于李清照有一些官场的亲戚,没敢下手。
后来又有一个叫张汝舟的接近李清照,
他巧舌如簧,殷勤献媚。
那时候的李清照,遭遇了这么大的人生坎坷,
国破家亡,夫死无子,古物所剩无几,
她急需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
而张汝舟又深谙女性心理,几个回合之后,
李清照就嫁给了他。
结婚之后,张汝舟的本来面目就暴露了。
他是为了古物才和李清照结婚的。
这些古物是李清照夫妻半生的心血,
历尽艰难,硕果仅存的几件,
李清照怎么可能会给张汝舟。
张汝舟见李清照的古物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
而且李清照视之如命。
张汝舟就开始对李清照使用暴力,
他想让李清照屈服,
再不成就把李清照打死了,
他把古物占为己有。
可是李清照就是李清照,
大家闺秀的李清照,
外表看来弱不禁风的李清照,
果断选择和张汝舟离婚。
那时候是男权社会,离婚的决定权在男人手里。
女人可以和男人主动离婚的唯一方式就是:
男人因罪外放时,女人可以不跟随,并离婚。
李清照状告张汝舟简历造假,张汝舟被外放,
李清照得以逃离虎口。
宋代的法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要判刑两年。
李清照不惜被判两年,也要和张汝舟离婚。
后来李清照在亲友的帮助下,只坐了九天牢。
有人说,只有把生活过的精彩的人,
才能把文章写的精彩,李清照就验证了这句话。
遇到艰难时的不妥协,离婚时的果决,
这不是一般女子能做到的。
现在的女人追求独立,
千年前的李清照就给我们上了一课,
所谓独立要从人格独立开始。
7.
李清照离婚之后,投奔了她的弟弟李迒,
此后她孤独终老。
这段时间她整理完成了《金石录》,
而且还坚持搜集古物,同时写下了很多诗词。
在最后的时间里,她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培养赵李两家侄孙上。
她见一位孙姓少女,聪慧机敏,
就想把毕生所学传给她,
却被此女子以“才藻非女子事也”婉拒。
李清照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和她思想深处的反封建因子是分不开的,
独立的人格,自强不息的品格。
郭沫若曾写文说,“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是因为她们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