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报:“教师是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的理念提倡了很多年了,从您的教学经历看,做研究、做课题能给教师带来什么益处呢?
陈大伟:课题研究可以锻炼教师的多种能力。比如,文献研读的能力,为研究去读文献,找到文献就需要问一问:“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的?对什么群体研究的?”养成这样的习惯后,读其他东西也可能收获更多。又如,课题研究要培养你的经验总结能力、发现问题关联的能力、创新性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如果你是主研,还能培养研究的计划与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等。
课题研究和自发的研究活动不同。申报一项课题,就做出了一个完成研究任务的承诺,教师得在规定时间按照预定计划完成研究。可以说,课题研究也培养了研究者的责任意识和态度。
教育时报:能否从自己做课题研究的经历,给老师提出一些意见建议?
陈大伟:这可以从参研和主研两个角度看。我做的第一项、第二项课题研究都是参研。一方面是珍惜参研机会,参研提供了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参研时要积极主动,在我的第二项参研活动中,因为有多篇公开发表的相关成果,以及在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撰写中的贡献,在申报省教育成果奖时我被列为主要参研人员,2001年获得了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主研的责任则要大得多,我有这样一些建议:一是要进行思想试验。所谓思想试验是在头脑中琢磨推敲“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对它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当中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自己尽可能想清楚。如果自己想不清楚,就请有研究经验的、又愿意真心帮助你的内行指导你。
二是要在专家意见基础上做研究的方案,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哪些人干、怎么干、怎么管理、什么时间完成等,做出计划。
三是要组织和培训主要研究人员,先确定研究人员的责任分工,然后一定要有经常性的培训和指导,不仅要让大家知道要做什么,而且要让大家知道怎么研究。
四是把文献研读、理论学习、理论补充、理论关照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五是要注意资料收集。注意各种研究活动资料和成果资料的及时收集,建立专门的文件夹、资料夹,避免到时手忙脚乱,无米下锅。
六是要有积累成果的意识,注意成果总结,注意成果发表,形成成果的时间观念,赶早不拖延。
教育时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将研究与自身专业成长有效结合起来?
陈大伟:我主张教育研究首先要研究自己,通过研究发展自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自己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发展好了,一方面以身立教、以身示范,另一方面也有能力和水平给学生以更好的教育和影响。
通过研究实现自身成长,我有这样一些看法:一是把研究做成自己运用理智改善工作、生活的过程。把研究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研究与生活结合,研究与工作结合。
二是把研究做成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通过有意识的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信息扩大视域,充实自己,提高对研究对象的洞察、解释、预测和控制水平。
三是通过研究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研究需要运用理性问答“我要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等问题。通过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断明确教育理想和追求,找到“这样做比那样做效果会更好”的教育变革方向与路径。
四是将研究运用于教育实践。作为教育实践者,教师做研究的关键在于改进行动。这样,必须将教育研究投入实践,通过研究实现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双向进步。
五是研究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教育实践研究没有止境,行动改进没有终点,“与时俱进、及时反思和调整”是教师研究的应有品性。
(受访嘉宾系河南教师成长书院导师、成都大学教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