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依恋任何人吗?\一个人能孤独成圣吗?
自体必须有客体, “ 我 ” 必须找到 “ 你 ” 。那些真正孤独成圣的人,以我的了解,是我们都忽略他此前曾有饱满的关系。
✨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实际上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当“我”不去看“你”时,“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我”也就处于黑暗中了。
感受:
不愿意构建深度关系,总是因为有一些原因会让你去拒绝和人建立这样或者那样的深度关系。一个看起来阳光向上的人,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困扰。
————————————————————
✨人的一切本能都是值得可敬的,包括防御,包括因为感知到外界的敌意而让自己停留在自恋和控制中。
➡️找到你是完成依恋
✨按逻辑来讲,它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
(1)看到自己对依恋别人的防御;
(2)看到自己对关系的渴求;
(3)在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中,逐渐和另一个人,建立起真实、全面而具有深度的情感关系。
需要尊重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就是在告诉我们,依恋善意的“你”,排斥敌意的“它”。
感受:
为什么在生活中许多家庭会出现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虽然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是首先,双方在组成家庭的开始,可能就没有尊重本心,以物质需求(虽然也很重要吧,但是不是首要条件)作为最基本前提,不考虑实际情况,自然就没有或者很难建立深度地依恋关系。
————————————————————
✨依恋与依赖的差别:
依赖,讲的是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不做,希望别人帮自己解决。
依恋,讲的是情感上对另一个人的敞开和链接。
➡️如果我太依恋一个人,有一天我失去他怎么办,比如他死了,或者他抛弃了我,不行,我不能让自己如此需要一个人。
成熟的依恋关系是当我们失去对方时,会痛彻心扉,会无比悲伤,同时我们也会知道,已经发生过的那些爱,就在自己心中,这是我们此前讲过的“情感稳定能力”。
感受:
已经发生的事情,那始终对你会产生深刻影响。即使是失去,但是没有开始,就难以谈论失去了。
————————————————————✨成人不恋家是因为不依恋父母,依恋没有建立好。
孩子多动分两种情况:
1、精力旺盛。(这一点易忽视)
2、对父母的不依恋。
这个时候需要父母进行区分,从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有没有很好帮助他建立依恋关系,有的话,参考精力旺盛这一点,而不是盲目从众。
————————————————————✨一个男人如果能专注地和老婆孩子一起,会发现家庭生活本身就足够迷人。
感受:所以说一个家庭要和睦…那也应该享受家庭关系。三个人相互的依恋,不能说对某一个人过多而对一个很少。
————————————————————✨科胡特提出的“自体客体”这个概念,亲子关系的正常逻辑是父母成为孩子的自体客体,延展孩子的自我。而我们反了,我们的听话教育和孝顺,就是要求孩子成为父母的自体客体,用来延展父母的自我。很多妈妈对孩子的依恋,延展了妈妈们的自我,但压制了孩子的自我。
如果夫妻关系严重失衡,妈妈们到孩子这里寻找情感,甚至终生想和孩子们绑定在一起,这是无数中国家庭的问题。
感受:
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很难
再就是,最好还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是以家长个人意志为转移。
————————————————————✨情感依恋是与生俱来的吗?如同安全感,或者国家,宗教,民族这些概念,或者是一些想象共同体,也是依恋的需要么?
我个人认为,信仰好的宗教,是在向有力量而又善意的上帝低头和依恋。我认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活在全能自恋中,不仅孤独,而且也很累,所以人类的精神尚不圆满时,也在寻求比自己更高的精神力量而去依恋。
感受:
不可能不依恋于某样东西,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人来存在。
————————————————————
✨是不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自恋越多,依恋越少?依恋越多的时候,自恋就越少?
如果谈到控制与失控,在这个层面,自恋和依恋是存在这个多那个就少的现象,学会了依恋的人,封闭的自恋肯定会少。
不过,如果是从能量上看,就不能这么简单理解。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有浓浓的自恋,同时也能无比坦然地表达依恋。这时的自恋,就是自大或自信了。这里我们可以用到科胡特的定义:健康就是自信与热情,自信是能量能滋养自体,而热情是能量能滋养客体。
感受:
程度问题…相对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自恋与生命的本能有什么不同吗?陷入自恋与控制,这与一元关系是接近的,而后者却是坏的,要如何理解两者的区别呢?
从根本上讲,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投影,同时内在世界也是外部世界的投影,所以我说,我们对外部世界敌意的感知,和我们自己内心的敌意程度,是一致的。
由此就不存在简单的切割问题,就是我通过切断和“恶意的‘它’”的链接,而让我自己成为纯粹善意的存在。这事到底该怎么办呢?这要回到我们一再讲的基本观点上来: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被看见时变成好的生命力,当不被看见时变成坏的生命力。所以根本问题,应该是看见的问题。
我永远都在寻找你,而我彻底和你相遇时,那时会有合一发生,我和你都会消失。这是鲁米的诗中一再描绘的东西,我也深信。
感受:
所见即所思
————————————————————
✨钝感力被很多其他很多老师认为有巨大的好处,这和武老师所说的为了让身体对痛苦不敏感的保护型封闭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希望活得简单一点,那么迟钝是有巨大价值的,可以让自己回避掉痛苦的感受,而能朝着目标一路前行。
但在追求自我觉醒或自我认识的路上,敏感很宝贵。实际上,当我们对“恶意的它”理解越来越深,就会对痛苦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一个人就可以在感受力越来越高的同时,做到对人性更宽广的接纳。
感受:
我一直是希望生活能够简单点的人…我也会自觉规避掉痛苦,所以接纳痛苦,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了,如果在目标达成之后,要更宽广接纳某样东西。
————————————————————
✨如果没有可以依恋的人,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当一个人真觉得世界上没有自己可以依恋的人,那意味着这个人对情感是绝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你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会非常高,不管你表面上看上去活得是如何优雅善良。
感受:
就是说,不依恋别人体现的是对他人对社会实际上是抱有一种敌意的。你能够认可和接纳一个人,才有可能产生依恋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