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4532/14448796529450df.jpg)
应征联要求,撰写一副对联:
上联:未病先防,阻隐患于未然,功莫大焉;
下联:有病早治,拒大病于未成,亦为上策。
横批:预防重于治疗。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4532/7a98be92542bb6b1.jpg)
未病、欲病与已病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医术高超,魏文王曾问询于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大哥能在人还没有生病的前兆时,预测到病,并及时预防(上工治未病)。但由于没有人相信,认为自己一点也没有生病的迹象,故认为自己很健康,不相信自己不久的将来会生病,故都认为扁鹊的大哥是骗子。
二哥能在人有一些生病的迹象后能发现病的严重性并及时医治(中工治欲病)。但由于刚发病,病情很轻,大家或者不医治,或者以为是小病,即使二哥将他们的病治好了,他们也认为医生能治好这种小病是在平常不过了。故也不以二哥的医术有多高明。
而我却只能在病人病入膏肓时才发现病情,并医治(下工治已病)。由于病症表现的严重,患者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患者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4532/08dacc090096fd73.jpg)
再读《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4532/d77f13cb171cb51f.jpg)
几点儿反思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幕悲剧。
扁鹊本来能够妙手回春,满有把握的治好蔡桓公的病,却屡次三番无法下手,最后落得束手无策,身败名裂,落荒而逃。
蔡桓公本来身体很好,略有小病,却因为自己固执任性,讳疾忌医。养病如养虎,最后落得一命呜呼。
这悲剧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里略述一二:
扁鹊作为一代名医,其医术高超,出于职业道德,执着地想给蔡桓公治病,这是应该肯定的。
扁鹊的明显不足是:
初见蔡桓公,他不分对象,不分环境,张口就说“你有病”,别说君王,就是一般黎民百姓,也是不易接受的。
蔡桓公毕竟是一方诸候,有一定文化修养,说话是客气的“我没有病。”倘若换成普通老百姓,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你才有病呢!”
如果他细心观察,找出蔡桓公容易接受的切入点,引起老蔡的欢心和认可,治好他的病,以医药挽救君王之命,将是功成名就好事,这救驾之功,将名传千古。
再见蔡桓公,他不知变通,一味的把问题越说越严重,尽管是实情,但蔡桓公没有切身感受,还是不易接受的。
如果他另想计策,把汤药加入贡品之类的食品之中,也能达到药到病除之功效,实现治病救人之目的,不管别人知与不知,最终既不违背职业道德,也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
作为病人蔡桓公,也有致命的失误:
首先他错在根据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对医生存有扁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一概而论,何况他又不对扁鹊之历史和说话目的进行分析研究。
其次,蔡桓公召见扁鹊,没有见到有其他事情安排,说明他或大或小,略有不适。要不然谁没有毛病看医生呢,何况他贵为君主,日理万机。
那就应该悉心听取医生言语,进行仔细的分析。他错就错在不愿承认自己的毛病,讳疾忌医,结果是没有做到防微杜渐,贻害自身。
回头再看,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这悲剧的原因都在蔡桓公身上;殊不知,扁鹊自己也有毛病,确如他自己所评价的那样,既治不了未病,也治不了欲病,真正的巳病来了,他又束手无策,仓惶逃命,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三等脚色。
有人说,蔡桓公死了,其形象尽管不够高大,却偷着在人间活了几千年;扁鹊逃得了性命,却在见蔡桓公的过程中身败名裂,实际上巳经死了。
这样说或许有些严重,但在见蔡桓公的过程中,虽然口若悬河,却又一筹莫展,这无疑是老先生行医生涯的一大败笔,这无论如何是无法否认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24532/26a59b03748cb51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