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
换句话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情本身是什么样,而取决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
这就是心智模式的作用。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引发行动。
根据能否促进我们跟世界的积极互动,心智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防御性心智模式。
一、防御型心智模式
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不愿意探索世界,不愿意面对必要的难题。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比如,父母夸一个孩子聪明,那就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证明的陷阱中,孩子会努力维护聪明的形象,从而回避挑战。这就是僵固型思维。
然后,孩子就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得聪明,否则就没有人喜欢他。这就是应该思维。
如果孩子某次考试失败,他就会想:我连考试都通不过,就证明我不够聪明,再做什么都没有用。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完美自我的形象;应该思维,防御的是我们内心已有的规则;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产生的伤害。
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我们改变和发展。
二、成长型心智模式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接纳与安全感,孩子的自主性会增强,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安全感也会转化为自身,这种源于自身的安全感会激发他进一步去探索世界,发展新的能力。
这就是成长型心智模式。
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总会想办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控制的两分法”,即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种专注精进、顺其自然的态度可以增加动力。它有两大步骤。
第一步: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那些是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第二步:找出能控制的部分后,制作计划,努力把它们做好。
控制的两分法,不仅能促进我们行动,还能缓解焦虑。
如果我们不区分哪些可控,总是担忧最终结果,就会陷入防御型心智模式,止步不前。
网友评论